缩略图

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李梅 冉明奇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 401320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分析

2023 年,巴南区教育学会针对全区 130 所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回收 122份有效问卷,涵盖教师基本信息、学校类型、教学情况及资源应用等维度,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师群体特征:年龄分布中,40-49 岁群体占比 39.34% ,该年龄段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更关注学生安全与心理发展。学历层面, 77.87% 的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较强教育理论基础,但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安全领域的专业能力仍需提升。

(二)课程实施现状:科目分布显示,36.89% 的教师将安全教育融入 “其他科目”,涵盖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等,体现跨学科整合趋势。 84.43% 的学校已订购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读本,但教师反馈教材内容单一,心理健康教育、防溺水等板块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

(三)师资配置问题:调查显示, 68.85% 的学校未配备专职安全教育教师,安全教育主要依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兼职开展。这导致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难以形成持续教育效果,学生安全意识与应对能力培养受限。教师普遍呼吁增加专职教师配置,并加强系统培训。

区域内学校在安全教育资源投入与教师参与度上有进展,但课程内容多样性、专职师资配置及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创新实践策略基于调查反映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发了《巴南区校园安全教育读本》,其创新实践策略涵盖五大维度:

(一)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

读本以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为基础,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覆盖多个安全领域:

1.交通安全: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与儿歌教学,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交通规则,如 “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前左右看” 等口诀。

2.消防安全:讲解火灾成因、逃生方法及灭火器使用技巧,结合真实案例强化防火意识。

3.食品安全:解析食品添加剂危害、食物过敏预防及安全食品鉴别方法,树立健康

4.防溺水教育:针对夏季溺水高发特点,传授溺水原因、预防措施及自救方法。

心理健康:聚焦焦虑、抑郁、考试压力等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心理异常并正确应对

5.网络安全:涵盖个人信息保护、防诈骗技巧及社交媒体安全使用规范,提升学生网络

(二)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

为突破传统教材局限,提升学生参与度,读本采用多元化资源形式。

1.儿歌与动漫资源的整合。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参与感,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安全教育儿歌和动漫资源。通过轻松、愉快的儿歌形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安全知识。例如,在交通安全模块中,使用动漫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二维码音频资源。为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中特别设计了二维码音频资源。每一章或每个模块的内容旁边都附有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取相关的安全教育音频。这种形式既便捷又富有互动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

3.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精选了多个典型的校园安全事故案例,详细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给学生以警示。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应急能力。

4.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针对中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互动式课堂活动。例如,低年级采用安全游戏、手工制作,高年级开展小组讨论、辩论,适配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

5. 跨学科融合内容设计:为拓宽安全教育的知识边界,教材积极融入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内容资源可有机融合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创编安全故事、编写安全倡议书;在美术课上设计安全标识、绘制安全主题手抄报;在科学课中探讨灾害预警及防护原理。结合跨学科的综合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反复接触安全知识,提升其迁移运用能力及综合素养,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6. 数字平台与在线评估结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教材开发配套的线上学习及测评资源,构建“学—练—评—反思”闭环。平台提供模块化学习视频、互动问答、情景模拟测验等多元内容,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在线评估系统,自动生成学习报告,反馈学习盲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提升建议。此类数字化手段了增强教材的动态适应性,达成从纸质读本向数字资源的有效延伸,从而提升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支持

1.系统培训: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通过模拟教学、观摩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能力,强化案例教学、儿歌教学等技巧。

2.跨学科协作:推动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如体育教师设计安全运动活动,语文教师编写安全教育故事,数学教师创设安全问题应用题,实现知识迁移。

3. 教师资源包支持:为提升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便捷性及专业性,配套开发了安全教育“教师资源包”,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模板、课件示例、活动指导方案、评价量表及常见问题解析等。资源包根据不同学段及教学主题分类编排,便于教师灵活选用及二次创编,提升课堂实效。同时提供数字版本,教师可在智慧教育平台上下载使用,满足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多元需求,增强教学实施的操作性。

4. 教学成果展示与激励:建立教师安全教育成果展示与评优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及实践创新。结合校本教研、教学竞赛、安全主题展示课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交流及展示平台。对于在教材应用、课堂设计、跨学科融合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安全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队伍整体素质。

(四)安全教育的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渗透: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墙面海报等传播安全儿歌与案例警示,使学生在走廊、食堂、操场等场景中随时接触安全知识。

2.家校社协同:通过家长会、社区安全讲座等活动,引导家长与社区参与安全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五)评估与反馈机制

建立定期评估制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式收集教材应用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资源配置,确保内容贴合实际需求。

三、结语

《巴南区校园安全教育读本》立足区域实际需求,通过多元化资源整合与系统性课程设计,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了实践范例。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深化家校社协同,推动安全教育向常态化、精细化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K22YG112519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校园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5):42-47.

[2]张玲.校园安全教育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以中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88-

[3]王芳勇.校园安全教育与创新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研究,2021,(10):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