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BIM 技术的矿山井巷工程施工进度模拟与成本控制研究
汪忠明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816200
引言
矿山井巷工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周期长、成本控制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二维图纸与经验决策,易导致进度偏差与成本超支。BIM 技术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整合施工全要素数据,为工程动态模拟与成本控制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从技术实现与应用价值两方面展开,分析BIM 技术在矿山井巷工程中的实施框架与效益,旨在推动工程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一、BIM 技术在施工进度模拟中的应用
(一)三维建模与工序分解
在矿山井巷工程实施前,通过 BIM 技术将地质勘探获得的岩层参数、水文数据等转化为三维地质模型。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专业矿业软件对巷道断面形态、支护结构进行参数化设计,确保模型精度满足施工要求。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将整体工程分解为巷道掘进、临时支护、永久支护、管线安装等关键工序模块,每个模块均关联对应的施工机械、人员配置及材料消耗参数。这种基于模型的工作分解结构(WBS)能够直观展现各工序的资源需求窗口期,为后续进度计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撑。
(二)动态模拟与冲突预警
基于构建的 BIM 模型,利用 Navisworks 等施工模拟软件加载进度计划数据,生成四维施工动画。模拟过程中重点检测三类冲突:空间冲突如掘进工作面与运输车辆的作业半径重叠,时间冲突如混凝土养护期与后续工序的衔接矛盾,资源冲突如多班组共用同一台凿岩台车的情况。系统通过碰撞检测算法自动标记冲突点,并生成优化建议报告。实际工程中,曾通过模拟发现通风管路安装与出渣运输存在交叉干扰,经调整将管路安装改为夜班施工后,设备利用率提升明显。模拟还能验证特殊工况下的施工可行性,如在断层破碎带区段,通过模拟不同支护方案的施工流程,最终选择先注浆后掘进的工序安排。
(三)进度可视化与动态调整
施工过程中,通过移动终端采集现场进度数据,与 BIM 模型中的计划进度进行自动比对。系统采用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直观显示偏差:红色表示滞后超过阈值需立即干预,黄色表示存在潜在风险需关注,绿色表示正常推进。管理人员可通过模型直接查看滞后工序的影响范围,如某段巷道支护延迟将如何影响后续铺轨作业。系统支持多方案比选,输入不同的赶工措施(如增加班组、调整作业时间)后,可立即模拟出新方案的预期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可视化管控方式显著提高了进度协调会议的决策效率,变更指令的响应时间从原来的3-5 天缩短至 24 小时内。
二、BIM 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优势
(一)量价联动与预算优化
BIM 技术通过三维模型自动提取矿山井巷工程的精确工程量(如巷道掘进土方量、支护结构的混凝土用量、锚杆数量等),直接生成物料清单与成本清单。该过程避免了传统人工算量可能产生的误差,确保数据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一致性。此外,模型支持多方案对比:若某段巷道地质条件变化,工程师可立即模拟不同支护策略(如增加钢拱架或调整喷射混凝土强度),量化分析材料成本波动,实现预算的动态优化。
(二)变更管理与风险控制
当矿山井巷工程发生设计变更(如巷道走向调整或支护形式修改)时,BIM 模型可快速评估变更对成本与进度的连锁影响。传统模式下,变更需人工重新计算工程量并预估工期延迟,耗时长且易遗漏关联工序;而BIM模型将所有构件信息(如空间位置、施工逻辑、资源需求)关联为整体,输入变更参数后,系统自动分析受影响的范围。管理者可基于可视化模拟结果,评估赶工措施(如增加夜班班组)的成本增量,避免盲目决策导致的资源闲置或返工损失。
(三)资源调度与能耗监控
BIM 平台整合物联网设备传输的实时运行数据(如凿岩台车工作时长、通风机功率、运输车辆油耗),构建施工资源与能耗的动态监控体系。系统通过关联模型中的工序进度与设备参数,分析资源利用率瓶颈及能耗异常点。例如,通风系统在巷道爆破后需持续运行以排除粉尘,但模型模拟显示爆破作业与通风高峰时段存在重叠,导致用电负荷陡增。通过调整通风机启动策略(如错峰运行或分区分段控制),可平衡电网负荷并降低无效能耗。同时,设备闲置率分析可指导优化调度:若多台凿岩台车在相同区域作业导致效率下降,模型将建议重新划分工作面或调整班次。这种基于数据联动的资源管理,既保障了施工连续性,又实现了能源与设备成本的精细化控制。
三、实施挑战与对策建议
尽管 BIM 技术优势显著,其推广仍面临以下问题
据标准不统一:矿山工程受地质条件多变性的影响,不同矿区岩层结构、水文特征差异显著。现有 BIM 建模规范多针对建筑工程制定,缺乏针对井巷工程特殊构造(如斜井交叉点、硐室群)的标准化构件库。各软件平台间的数据格式兼容性问题导致模型传递过程中信息丢失,影响协同效率。
人才技能缺口:矿山施工团队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现场管理人员对BIM 软件的操作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利用模型进行进度管控与成本分析。传统矿业院校培养体系偏重地质与采矿专业,BIM 技术与矿业工程的交叉培训体系尚未完善。
多平台协同难:BIM 系统需实时接入地质雷达监测数据、设备物联网传感器信息等多个独立系统。各系统数据协议不统一(如监测数据采用 TCP 协议而 BIM 平台使用 HTTP 协议),导致数据交互延迟,动态模型更新滞后于现场实际工况。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矿业专属 BIM 标准体系:由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矿山井巷工程BIM 实施指南》,重点规范巷道断面族库、支护构件参数化规则等特有要素。建议参考国际 IFC 标准,开发矿业专用数据交换中间件,确保 Revit、MicroStation 等主流软件间的模型无损转换。
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联合重点矿业院校开设 BIM+采矿工程双技能课程,开发井巷工程 BIM 实训模块(如巷道掘进模拟、支护方案比选)。对企业现有人员实施 1+X 证书培训计划,将 BIM 技能考核纳入项目经理资格认证体系。
开发开放式数据中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 BIM 协同平台,通过标准化 API 接口集成监测系统(如 GeoSLAM)、设备管理系统(如 Cat®MineStar)。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预处理,降低网络传输延迟,确保模型与现场数据同步更新周期控制在5 分钟以内。
结论
BIM 技术为矿山井巷工程提供了从模拟到控制的闭环管理方案,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成本透明度。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优化进度预测与成本决策模型,推动矿业工程向“智慧建造”方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浩.矿山井巷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5,(09):112-114.
[2]刘变华.矿山井巷工程施工中防治水技术措施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1,(17):119-120.
[3]张华伟.矿山井巷工程施工中的预注浆技术探讨[J].技术与市场,2020,27(0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