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工队伍培养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

任旭红

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721000 身份证号码:610302199005272325

引言: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组织发展的"生命线",其效能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与组织凝聚力。政工队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主体,其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认同感成为制约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组织存在政工队伍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滞后、激励机制僵化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发展"两张皮"现象突出。本研究立足组织战略发展需求,探索政工队伍培养与发展的系统性路径,旨在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一、政工队伍培养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素质断层与能力滞后

当前政工队伍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匹配度低、数字化能力低。某国企调研显示,政工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 40% ,具备心理学、管理学复合背景者仅占 15% 。在突发事件处置中,部分政工人员因缺乏舆情研判能力,导致负面信息扩散,暴露出知识结构与现实需求的严重脱节。

1.2 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危机

政工岗位的"边缘化"倾向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某事业单位数据显示,近三年政工岗位主动离职率达 18% ,远高于技术岗位。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的"双轨制"进一步削弱职业吸引力:政工人员薪酬普遍低于同级技术人员 20%-30% ,晋升通道狭窄,职业成就感缺失。

1.3 创新乏力与数字化转型困境

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媒体生态的冲突日益凸显。某建筑企业调研发现, 85% 的政工人员仍依赖线下会议、文件传达开展工作,对短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应用率不足 10% 。这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覆盖面窄,难以触达年轻员工群体。且缺乏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内容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员工兴趣,使得政工工作在数字化浪潮中陷入被动,创新活力受抑。

二、政工队伍培养与发展的三维策略

2.1 理论素养提升:构建"三位一体"学习体系

2.1.1 政治理论筑基工程

党务工作者对标对表学习,聚焦党务基础、政策法规、支部手册等核心内容。系统学习后构建知识框架,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助其精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工作科学性与专业性。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计划",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某央企通过"政治辅导员"制度,选拔资深党员与青年政工人员结对,开展"晨读党章""午间微党课"等常态化学习,使理论素养测试合格率提升至 98% 。

理论学习需服务实践,应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提升政工队伍能力。鼓励其参与重大项目、活动组织,如企业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服务,锻炼组织、沟通与应急能力,紧密结合党务知识与实际工作。建立基层调研机制,定期深入一线了解员工动态,掌握一手资料,为工作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检验成效、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开展应急演练,模拟突发场景,锻炼全流程处置能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水平。

2.1.2 专业知识迭代计划

建立“政工专业能力矩阵”,涵盖劳动法规、舆情管理、危机公关、组织行为学、新媒体传播等 12 个关键模块。某高校与党校合作开发"政工硕士"培养项目,学员需完成《新媒体传播实务》《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并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实战考核。

2.1.3 数字化能力赋能行动

推行"数字政工师"认证体系,要求政工人员掌握大数据分析、短视频制作等技能。某互联网企业开发"舆情监测系统",政工人员需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员工思想动态,系统上线后思想问题预警准确率提高 40% 。

2.2 实践锻炼强化:打造"双轮驱动"成长平台

2.2.1 重大项目淬炼机制

建立"政工-业务"双挂职制度,要求新任政工人员必须参与 3 个月以上业务部门轮岗。某能源集团在智慧电厂建设中,安排政工人员全程参与技术攻关团队,既解决员工思想包袱,又掌握数字化转型痛点,形成《数字化变革中的思想引领指南》等实践成果。

2.2.2 基层调研创新计划

实施"百日蹲点"行动,政工人员需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调研"。某制造企业通过"员工思想动态雷达图",量化分析不同年龄段、岗位群体的需求差异,据此设计的"技术工人成长积分制"使技能人才流失率下降 25% 。

2.3 制度创新保障:构建"四维支撑"生态体系

2.3.1 动态考核评价机制

需构建多维度考核指标体系。工作业绩上,关注宣传活动参与度、组织文化落地成效等量化成果。工作能力方面,考量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工作态度则评估责任心、敬业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着重考察政治立场、理论学习深度。依据不同岗位、工作阶段灵活调整指标权重,定期收集各方反馈进行动态优化,确保考核能精准反映政工人员真实表现,推动工作提升。

2.3.2 职业发展双通道建设

打通"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晋升通道,首席思想引领专家、资深党建战略研究员等,首席思想引领专家、资深党建战略研究员等。某电网公司规定,获评省级以上思政课题者可破格晋升,近三年有 12 名政工人员通过该通道进入中层管理岗位。

2.3.3 薪酬激励体系改革

实施"能力付薪"制度,将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等技能纳入薪酬计算。某科技企业设立"创新贡献奖",政工人员开发的员工心理测评系统获国家专利,团队获得 50 万元奖励。

2.3.4 文化浸润工程

打造"政工文化节",通过技能比武、案例大赛等活动提升职业认同感。某银行举办"最美政工人"评选,获奖者事迹被制作成微电影在全行展播,员工对政工岗位的向往度提升 30% 。

三、典型案例分析:某央企政工队伍改革实践

3.1 改革背景

该央企下属 30 家二级单位,政工人员平均年龄 48 岁,近五年未引进专业人才,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仅 62% 。

3.2 改革举措

为改变这一现状,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与 985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首年招聘20 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硕士,以充实和更新政工队伍。其次,为了提升现有员工的能力,建立了"政工云学堂",上线 300 门微课,确保年培训时长超 100 学时,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发了"智慧政工"APP,集成思想调研、舆情监测、在线教育等功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此外,机制创新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推行"项目制"工作模式,允许政工人员跨单位组建攻坚团队,以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3 改革成效

经过这些改革举措,员工满意度提升至 89% ;培育出 5 个省级思政工作示范点;3名政工人员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充分证明了改革的成效。

结论

新时代政工队伍培养与发展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理论-实践-制度"三维协同体系。未来研究可聚焦以下方向:1)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边界;2)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工队伍的特殊培养模式;3)新生代员工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创新。通过持续迭代培养体系,政工队伍将真正成为组织变革的"思想引擎"与价值创造的"隐形冠军"。

参考文献

[1]傅殿戈. 新时代加强油田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J]. 石油人力资源,2018,(02):78-84.

[2]聂建国.做实“四个突出”为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提供保证[J].大庆社会科学,2020,(05):75-78.

[3]赵彬尧.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在钢铁行业的创新实践[J].商讯,2019,(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