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赋能提质,数智领航”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师生“新质学习力”的双维构建研究

作者

李杨 蒋玉宝 李海月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一、引言:数智时代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新质学习力诉求(一)产业变革与教育转型的双重驱动

随着“新基建”战略推进,轨道交通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CR400BF 型智能动车组、5G+智慧车站等新技术的普及,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需“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当前轨道交通类高职教育仍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知识转化能力弱”等问题,学生缺乏持续学习毅力,仅少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究。这种能力断层凸显了培育“新质学习力”的紧迫性。

(二)新质学习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学习力”是基于“新质生产力”要求提出的复合型能力系统,核心在于通过学习观念变革、方式转型与关系重构,实现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的高效转化。它区别于传统学习力,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数智融合性,要求学习者能借助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沉浸式学习;二是跨界整合性,需整合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安全规范等多元知识;三是终身发展性,契合行业技术迭代需求。

(三)轨道交通专业的特殊性要求

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高安全、强实践、重协同”的特点,动车组司机岗位需掌握400 余项操作规范,信号工须具备故障快速诊断能力。这种职业特性要求新质学习力培育必须融入行业元素,例如在课程中嵌入“复兴号”动车组仿真运维场景,在实训中强化“行车组织-应急处置”的联动训练,使学习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深度耦合。

二、基于学生维度的数智赋能下的新质学习力三维提升路径(一)数智课程重构: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建构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习动力。基于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平台构建的“数字孪生课程”,可以将牵引供电系统拆解为多个虚拟模块,学生可通过交互操作理解接触网检修流程。融入AR 技术的“城轨列车驾驶”课程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知识留存率显著提高。这种模式通过“课前自学模块(知识项点+任务项点)-课中互动模块(问题笔记+案例研讨)-课后拓展模块(虚拟实训+企业案例库)”的三段式设计,实现学习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二)实践场景嵌入: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养成

轨道交通行业“做中学”的特性要求学习力培养必须依托真实场景,联合行业企业打造“5G 智慧运维实验室”,通过模拟故障预警场景,让学生在处理典型问题中,培养数据采集(传感器参数读取)、分析(PLC 程序调试)、决策(维修方案比选)的复合能力。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可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以提升,且大部分学生能将实训经验迁移到新问题解决中。同时,通过引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将学习力评价与岗位技能考核对接,形成“学习-实践-认证”的闭环。

(三)心理赋能机制:从外部驱动到内在觉醒

针对高职学生常见的“习得性无助”现象(近半数学生因屡次受挫放弃深度学习),需构建“价值引领-心理疏导-成就激励”的赋能体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控制”课程中融入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的案例,激发专业认同感;通过筛查学习心理障碍,开展“抗逆力工作坊”,训练学生应对压力场景的心理调适能力。实施“学习力成长档案”制度,通过记录学生从“初级工”到“技师”的能力进阶过程,使学生产生持续进步的成就感。这种内在动力的激发,正是新质学习力区别于传统“应试学习”的核心特征。

三、教师维度:数智领航下教学共同体的学习力迭代机制(一)校企协同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的学习力提升,亟须打破学校壁垒。铁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的“双师工作坊”,教师参与车辆段实践,在处理真实任务中更新知识体系。这种“企业实践-教学转化”的模式,使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且教师能将最新工艺融入课程。同时,通过组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职教专家”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实践问题-教研主题-教学方案”的转化链条。

(二)数智教学能力的进阶培养

面对智慧教室、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教师需掌握“数字教学资源开发-智能平台应用-学习数据分析”的复合能力。实施“数智教学能力认证”制度,将教师分为“应用层(PPT 进阶)、融合层(VR 课件开发)、创新层(AI 学情分析)”三级培养,通过工作坊、教学竞赛等形式,使教师具备开发“轨道交通 AI 课程资源”的能力。这种培养机制与传统教研不同,强调从“教的技术”转向“学的设计”。

四、协同体系:“课程-育人-教研”三维联动机制(一)数智课程群的系统构建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整合“机车车辆-铁道信号-运输组织”等专业,构建“基础课(数字孪生技术)-专业核心课(智能运维系统)-拓展课(5G+智慧车站)”的数智课程群。这种课程群设计使学习力培养覆盖 μiλ 知-技能-素养”全维度,且与“1+X”证书标准高度契合。

(二)思政与心理的协同育人

在“赋能提质”理念下,新质学习力培育需融合思政元素与心理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控制”课程中,通过“焊花里的国宝级工匠——李万君”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神;同时,建立“学习力预警系统”,当学生出现连续3 次作业错误时,自动触发心理辅导流程,这种“思政引领-心理护航”的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坚持率提升。

(三)评价与反馈的闭环优化

构建“学习力雷达图”评价体系,从“数智应用、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三维度,通过学习平台自动采集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发现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耗时过长,立即增加专项训练模块。这种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使教学优化效率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师生双维视角,构建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新质学习力的培育体系,验证了数智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性。实践表明,该体系可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效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5G+边缘计算技术在学习力实时监测中的应用;轨道交通“新质学习力”评价标准的行业认证机制;跨院校、跨企业的学习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随着数智技术的迭代,新质学习力的内涵与培育路径将持续演进,为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红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学习力调查与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8(02):88-90.

[2]黄霞春,文立。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118-120.

[3]鲁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效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对策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59-64.

[4]王亚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的特点及养成策略[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