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姚悦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作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脑卒中患者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后,仍需长期康复训练以改善肢体功能、语言能力等。但目前,医院康复资源有限,社区康复服务又存在覆盖不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承担起患者出院后延续性康复的重任。构建科学高效的社区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成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障患者健康权益的迫切需求。

一、社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 契合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需求,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慢性病患者群体日益庞大,其中脑卒中患者数量显著增长。医院康复科室床位紧张、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量患者长期康复需求。将延续性康复服务下沉至社区,可有效分流患者,缓解医院压力。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能提供更便捷、持续的康复服务,满足老年患者就近康复需求。

1.2 满足患者长期康复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肢体功能恢复到语言、认知能力重建,都需要持续的康复训练和专业指导。医院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长期康复介入, 但往返医院不便,且医院康复服务难以覆盖患者日常生活场景。社区延续性康复服务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康 ,将康复训练融入患者日常生活,如在社区康复站点或患者家中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社区康复还能提供 理支持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适应患病后的生活变化。通过持续、专业的社区康复服务,患者能够逐步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1.3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优化医疗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实现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的医疗服务格局。社区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的构建,是分级诊疗在康复领域的具体实践。社区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环节,承担患者康复期的管理工作,可与医院建立紧密的转诊合作关系。患者在医院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及时转诊至社区接受延续性康复服务,待康复情况稳定后,如需进一步治疗再转回医院。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患者得到全程、连续的医疗服务,还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社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康复服务现存问

2.1 服务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整合

当前,社区脑卒中康复服务资源分布零散,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社会康复组织等各自为政,服务内容和标准不统一,导致患者难以获得全面、连贯的康复服务。例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提供基础的康复护理,而专业康复训练需患者前往其他机构,增加了患者负担。同时,康复设备、场地等硬件资源也存在重复建设与短缺并存的现象,一些社区康复站点设备简陋,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康复需求。

2.2 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规范性不足

社区脑卒中康复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且大多集中在医院,社区康复岗位对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社区康复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现有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服务。此外,社区康复服务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在康复评估、训练方案制定、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随意性,不同社区提供的康复服务质量差异较大,无法保证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康复治疗,影响患者康

复效果。

2.3 信息化水平低,服务衔接存在障碍

社区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服务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服务的高效衔接。患者在医院与社区之间、不同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康复记录、 评估报告等资料无法及时共享,导致社区康复人员难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无法制定精准的康 计划。 同时,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康复服务的预约、随访、效果评估等工作仍依赖传统人工方式,效率低下, 且容易 信息遗漏、错误等问题。此外,患者与康复服务人员之间缺乏便捷的沟通渠道,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得到专业指导,影响康复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社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要点

3.1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

构建社区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需整合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资源。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机构与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医院负责急性期治疗和技术指导,社区承接延续性康复服务,形成双向转诊机制。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康复机构等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和流程,打造一站式康复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涵盖康复评估、训练、护理、心理支持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3.2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提升社区脑卒中康复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提高社区康复岗位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才到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社区康复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邀请医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授课,提升社区康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此外,开展康复技能竞赛、案例分享等活动,促进社区康复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服务智能化与精准化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社区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创新。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患者在医院和社区的康复信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便于康复服务人员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开发智能康复设备和应用程序,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康复训练软件等,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并通过设备实时上传训练数据,康复服务人员远程进行指导和评估,提高康复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四、结论

构建社区脑卒中患者延续性康复服务模式,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健康挑战、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资源、培养人才、技术赋能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效率。未来,需持续完善服务模式,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推动社区康复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切实满足脑卒中患者长期康复需求,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医院社区一体化延续性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24.

[2]张青,成红梅.“医院-社区-家庭”三维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3,27(12):232-235.

[3]张晓芬.“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0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