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德育干预措施探讨

作者

董晓红

延川县南关小学 7172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 家庭 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如自卑 仅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探讨预防留守儿童心理 的德育干预措施,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德育干预的理论基础

1.1 立德树人理论

立德树人理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塑造是抵御心理问题的重要防线。该理论指导德育干预工作应将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首位,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使其在面对成长困境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关注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它强调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个体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针对留 心理健康 论为德育干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 动 了解留 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心理技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3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获得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更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德育干预中,社会支持理论指导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生活帮助和学习指导,营造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家庭环境缺失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关爱和家庭教育。一方面,亲子情感交流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如祖辈往往文化水平较低,监护能力有限,难以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在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观念形成方面存在不足,增加了心理问题产生的风险。

2.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但在实际教育中,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另一方面,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和成长需求考虑不足,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上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和歧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网络、电视等媒体中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暴力、色情内容等,容易对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留守儿童产生误导,导致其价值观念扭曲和行为偏差。此外,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匮乏,缺乏适合留守儿童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德育干预措施

3.1 强化家庭关怀与教育

父母作为留守儿童最亲近的人,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管因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但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定期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同时,要与临时监护人保持密切沟通,指导其科学教育孩子。临时监护人应增强责任意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生活上给予悉心照料,在品德教育上注重言传身教,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

3.2 优化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

学校应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工作范畴。首先,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此外,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和形式,结合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营造良好社会支持环境

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层面,需加快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教育保障等相关政策法规,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条件,建立涵盖生活帮扶、心理干预、教育支持等内容的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社区应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生活照料、学习辅导,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情感陪伴,弥补其亲情缺失;同时,大力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文体竞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社会组织则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策划实施助学、助困等公益项目,通过捐赠物资、组织夏令营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并借助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凝聚全社会关爱力量,共同营造温暖包容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德育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强化家庭关怀与教育、优化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支持环境等多维度的德育干预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体系,能够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养成。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德育干预工作将不断完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德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4,(36):43-45.

[2]马凤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实践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3,(11):68-69.

[3]娄永军,姚慧.在留守儿童中进行德育渗透路径探索[J].吉林教育,2022,(3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