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艺术素养提升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研究

作者

雷亚飞 李雨

郑州师范学院 单位邮编:450044

前言:美育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美育为校园环境建设增加新活力,提高和谐性,利用美学路径加强育人效果。而和谐校园环境建设能够为美育给予多元化发展平台,让美学元素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重视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坚持以“五育并举”作为学校教育渠道。为此,我国各高校应深入挖掘美育内涵,不断探索加强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利用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及物化环境升级等方式,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为其艺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专业化能力。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属于个人通常长时间的艺术学习、鉴赏和创作中,产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艺术评价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素养对个人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个人角度来看,具有艺术素养可健全人格、丰富情感,利用融合各种艺术活动中, 人们可找到舒缓压力、宣泄情感的渠道;还可提升个人审美品位及创造美的能力,并打破常规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一 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及精神追求。当个体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时,将有意识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二)校园美育环境

校园美育环境是学校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及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环境,其包括物质环境、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1]。其中物质环境是校园美育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校园的建筑风格、景观还是教室布置都涉及到美育元素;课程体系属于校园美育的关键构成因素,美育课程是为学生系统化传递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如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声乐、器乐等知识,可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使学生艺术素养明显提升;师资队伍是落实校园美育环境的保障,如高校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应拥有较强的艺术素养及审美情趣,利用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使其形成音乐表现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补充,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如校园艺术节、音乐会及戏剧表演等,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而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但可增强艺术技能,还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二、基于艺术素养提升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一)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利用建设校园美育环境,学生可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下学习和生活,使其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欣赏艺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此种影响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及表现能力等,最关键的是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可为学生带来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使其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当中,如音乐会、歌剧表演等,这不但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还可使其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其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及创造美,以此实现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艺术有着陶冶心灵的作用,可将美的本质融入到个人心中,处在校园美育环境中,学生不但可接受到美的熏陶,还能获得审美情感并建立审美意识,使其从环境中发现并感受美。高校利用组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建设校园环境,激励学生融入活动的热情,使其形成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三)可强化学生道德教育

高校建设校园美育环境,可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下落实道德教育,展现美育教育的人文关怀特点。美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存在重要地位,不但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还可增强学生道德感,使其形成文化关怀意识。在此期间,高校就是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主体,通过将美育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音乐也是跨越语言的精神载体,在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模式、歌词及旋律等方面都能发现德育的身影,无论是古典交响、民族歌谣,还是世界音乐,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采用这部分内容构建校园美育环境,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正向价值观导向,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高尚品行的目的。

(四)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可加强国际理解,如基于艺术素养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进行友好互动和交流。譬如,将音乐元素渗透进来 可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种类,使其感受到各个国家文化的差异,在欣赏来自不同国家的音 时,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在此期间,学生会了解不同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且美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建设校园美育环境,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形成文化传承的意识。

三、基于艺术素养提升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路径

(一)改善校园物质环境,深挖美育内涵

校园物质环境中包含自然环境、功能室环境及角落环境等,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应深挖美育内容,让环境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展现美育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的优势,以此提升学生艺术素养[2]。一是自然环境,身处自然环境中人们心灵可得到洗礼,为此学校应积极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并将美育融入其中。如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模仿音乐的旋律线条,可以在山坡处设置阶梯状绿地,给人带来一种五线谱升级的视觉体验。在植被选择和种植方面,学校可围绕不同植物的花期、颜色及高度等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欢快活泼的“色彩节奏”。还可设计音乐喷泉,将经典音乐曲目与喷泉水流变化充分融合,如在播放《蓝色多瑙河》时,喷泉的水柱强弱和疏密的变化应与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建立联系,让整个环境更具灵动性。二是功能室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建设校园美育环境时,也应突显功能室的作用,学校借助优化功能室物质环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如在音乐教室张贴爱国歌曲的介绍,这样学生即可接受到革命教育,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将自身理想抱负与祖国发展形成密切联系,以此获得德育的熏陶,实现以美育人的效果,这也是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有效路径。三是角落物质环境,其中包含墙角、走廊、楼道等场所,如学校可在走廊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的音乐海报、宣传标语和摄像照片等,将“美”与“文化”充分融合,并定期更换材料,借助角落的“多变”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艺术素养。

(二)融入特色课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校园美育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升艺术素养,而课程是学生极为熟悉的教育模式,高校开设了各种课程,教师可从课程教学中深挖美育元素,将美育渗透到特色课程中,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良好美育的熏陶,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3]。如进行高校体育田径中长跑训练时,教师可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音乐强弱节奏帮助学生调整步频、利用军鼓点让学生跑步时的呼吸和步伐更具规律性;实施篮球运球训练时,播放《野蜂飞舞》快速旋律,提高学生手部反应速度;进行太极拳教学时,教师可搭配古琴曲《流水》的泛音旋律,将招式的开合与音乐的起承转合建立起统一的意境;实施“健美操”教学时,教师可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沙锤敲击音乐节拍,并将其转化成肢体律动,如可围绕4/4 拍的强弱规律控制手臂的摆动幅度。也可将美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课堂上讲解有关“音乐”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即可渗透国内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和乐器,引导学生实施中西方音乐文化对比,还可为学生介绍音乐在我国和西方的形成时间及中西方音乐的种类,使其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文化包容意识。这样可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优势。

(三)组织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因此建设校园美育环境中,学校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满足不同学生和教职工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激发学校全体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4]。为此,学校可开展社团美育活动,主要对象就是全体学生,并结合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团,给予学生感受“美”和“文化”的机会。如成立合唱社团、歌舞表演社团、国画社团、书法社团等,并为每个社团配置专业教师,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想要参与的社团。而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学校可不定期开展“社团展示”活动,也可组织“文艺表演”,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和社团中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呈现出来,营造和谐、丰富的校园环境,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互帮互助意识,如组织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时,合唱社团的成员相互探究适合演唱的曲目并进行排练,还可融入乐曲,让整个表演更精彩。而歌舞表演社团的成员可密切配合,选择合适的情景剧本或进行创编,为赢得胜利踊跃表达自身想法和观点,而在互动和交流中将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借此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此外,高校也可倡导各岗位教职员工、学生家长、艺术领域专家以及社会人员参与进来,通过各方面力量建设校园美育环境。如学校可开设“开放活动日”,定期组织“艺术节”活动,这样不但可让学校全体成员参与进来,也可邀请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加入,扩大活动影响力。如请音乐领域的前辈和爱好者到校进行活动,使其感受到校园美育环境的魅力,并对学生呈现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可为和谐校园建设注入新活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宽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影响力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应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校园美育环境,如从互联网中收集美育元素,为目标落实提供重要保障,并利用好舆论和新媒体的优势。如从舆论角度来看,学校可基于艺术素养提升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打造专门的网站,利用数字化平台宣传和谐校园美育文化,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和积极探讨[5]。网站中可包括校园时事、美育故事、教学成果展示等板块,记录并发布有关校园美育环境建设过程的故事,围绕各个方面让大众了解并认可学校美育文化,并在其中设计留言板,供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外界人士的留言和探讨,从中找到对环境建设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利用全社会的融入加快建设速度。而从媒介方面来看,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拓宽美育空间,让打造第二课堂,加强美育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影响力。如设计校园网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在其中设置一个专门的“美育与文化”专栏,积极在其中推送相关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使其受到“美”与“文化”的熏陶,还可实现课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打造完善的校园美育环境。学校还可倡导学生将发现的优秀美育元素上传到平台上,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并达到对资源的及时更新与优化,从而提高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有效性。

(五)制定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规章制度,确保活动有效落实

制度设计是推动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想要提高此项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学校应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让各部门和院系明确自身工作职责[6]。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围绕学校真实情况,提出与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相关的规范和机制,为此可设计专门的活动指导手册,促使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在确定的框架下完成,提高活动开展成效。且为保证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学校可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及评价指标,其中涉及到学生融入活动积极性、活动的创新性及活动为校园美育环境建设起到的推动作用等,促使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同时引入外部专家评审团,让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全面性和权威性,并将结果融入到对教师的考核当中,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对于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育工作者或团体,学校可提供一定奖励,而针对未能完成既定目标的部门或个人,应制定惩罚措施,确保学校所有部门都能主动参与进来,承担起自身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明确校园美育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将问题有效解决,而学校也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倡导师生提出与建设相关的建议,方便学校尽快做出整改。

结论:总而言之,研究基于艺术素养提升的校园美育环境建设, 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情感、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并增 人格趋于定型的重要阶段,此种定型较为复杂,而美育在其中具有辅 响学生对世界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其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到学习 生活的美好并提高文化修养。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为社会及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青年,让学生在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正飞.源于美、通过美、为了美——营建“浸润式”校园美育文化图景[J].西藏教育,2025,(04):42-44

[2]刘云云,孙茹,毛钰萱.美育浸润视域下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传承实践[J].教育视界,2025,(13):90-92.

[3]陶渊如,高雅.美育视角下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基于校园文化、课程与活动的多维度融合[J].公关世界,2025,(06):82-84.

[4]刘心纯,李畇卓.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研究[J].音乐生活,2024,(12):76-79.

[5]杨远,张嘉文,杨力.以美育人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新传奇,2024,(32):70-72.

[6]张朝泉.新时代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4,(17):16-18.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