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导向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邵丽雪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一小学单位邮编:024005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走进众多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同时也引发其高度重视。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尤为关键,通过对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优化设计,使广大教学工作者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课堂上,给予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师需精心编排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美术水平与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课堂学习。

一、核心素养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依托于教学课堂,为学生展示一些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临摹美术作品,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美术作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降低,不利于其审美情趣的培养[1]。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模式则不同,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通过对学生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美术表现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引领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发展,切实围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丰富学生的美术创意表现,科学调整美术教学方案,增强其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进度予以关注,强化其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素养导向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成果,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观念的培养,这也不利于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对多元化文化背景艺术作品的鉴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学习资源[2]。其次,教师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户外写生、参观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生生互动质量,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升其课堂学习效果。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其审美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促进学生美术技能提升的同时,使其审美观念得到深层次地培养,让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焕发全新的生机。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美术水平与审美情趣培养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艺术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基于此,教师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优化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沃土。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天然的纹理》一课的学习中,纹理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浴室玻璃等。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纹理,如树叶、树皮、公鸡与孔雀的羽毛等。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往树林、公园,观察大自然中的纹理,并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大自然的纹理,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三)立足学生日常生活优化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科教育工作应注重与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让美术服务充分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其艺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标志》一课时,图形标志在日常生活最为常见,比如我们行走在大街上,会习惯性地行走在人行道的斑马线上,在看到绿灯亮起后会前进,在红灯亮起后则停下脚步。我们在乘坐地铁时,通过图形标志,乘坐正确方向的地铁,避免坐错车。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是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正确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并用相机拍摄下来,由教师在课堂上为全班学生展示,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增强其课堂学习效果。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立足学生日常生活优化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袁玲.素养导向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2):113-114.

[2]欧阳冰彬.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探究——以“有趣的线造型”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界,2025(14):113-115.

[3] 张敏.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5(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