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系探险家:情境创设在数量关系养成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何福香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营字小学 068450

前言:对学生进行数量关系教学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数量关系,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与数学相关 解决数学问题的高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识。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使相应情境与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借助信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改善现阶段数学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理性思维、独立思考等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未来发展。

一、情境创设在数量关系养成中的实践意义

数量关系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关键,是一种具有教育价值的解决问题方式,它能够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方向。剖析、研究、分析数量关系,这能够实现学生数学模型以及观念的良好形成,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并让学生学习具有价值性的数学知识与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还应该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数学核心素养,通过课本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应用情境创设,使学生可以深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有效性逐渐提高,促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知识,极大程度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领略充满活力的数学世界[1]。

二、情境创设在数量关系养成中的实践策略

(一)理解数量关系概念

在学生学习与理解数量关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还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概念有深层次地了解,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该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创设,让每一个教学情境都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同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使情境创设更加丰富多样。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和改进情境创设的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 ω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 6~10 加减法的运算,并且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现在每个同学的手中都有10 元钱,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购买文具,尺子一元一把,笔记本两元一个,强强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两把尺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售货员阿姨找给强强多少钱?在带领学生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由的编问题,两λ-4H ,进行购买文具的游戏,并且计算出价格。通过这种购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10 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数量关系知识的掌握,并且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量关系[2]。

(二)培养数学直觉

数学直觉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通常需要判断问题的类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以及解题的方法。通过数学直觉,学生可以快速地做出这些判断,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数学直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尝试,从而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数学教学课堂,引领学生在线上积极自主预习课堂教学内容,并针对理解困难地方作出圈注。然后学生在后续课堂学习时,重点关注教师对知识的教学讲解。不仅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还可以提高整体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引领学生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针对学生薄弱点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数量间的加减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在数字化教学平台辅助下,掌握数量关系,锻炼学生混合运算计算技巧。同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展现出的数学思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技巧。为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和差问题为例,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在于大 )÷2;小数 (和-差)÷2。只有明白这一原理才能够推演出复杂的应用题。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需要联合微课和导学案,为学生明确学习范围,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学案结合微课的形式,设置不同难度的和差问题,从原理性质的公式到综合应用题,从单一设问到多重设问,让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感受数量关系的推理过程,理解数量关系变化的根据,更加清晰地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种类,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理论知识基础[3]。

总结:综上所述,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是小学数学思维意识层面的基础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情境创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效提升,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春波.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材整体设计——以北师大第五版教材“数量关系”主题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4,(09):29-35.

[2]蓝海鹏.有效表征高效分析——小学数学正归一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六种分析方法[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07):60-62.

[3]瞿继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