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手工艺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

作者

胡智锋

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铁矿第二小学 014080

前言: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及弘扬的推动者,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在其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为此,教师应优化活动设计形式,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组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髓,还可利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形成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

一、深挖课程内容,找到传统手工艺融入切入点

小学劳动课程中包含诸多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渗透传统手工艺,为此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元素,找到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部分,采用恰当方法实施融合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轻松,使其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乐趣[1]。并从中积累更多劳动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后续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且推动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防止对学生造成压力和负担。

以人教版小学劳动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劳动项目五“编制网兜”为例,授课之前教师应用心阅读教材内容,找到其中可融入的传统手工艺。例如,课堂上教师可渗透中国结艺,其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且形式多样,教师带领学生编制网兜时,可将中国结艺中的盘长结、双钱结等作为网兜的装饰元素或连接部件。为此,可在网兜提手处编一个盘长结,不但可让整个网兜更具文化气息,还可增强提手的耐用性,且盘长结有着连绵不断的寓意,使得作品更具审美价值。此外,中国结艺更加重视线条的流畅性及造型的规整性,将其渗透到本节课中可促使学生编制网兜时,更快地学会线条走向和编织方法,确保编织出的作品结构美观、均匀,学生外出购物时即可拿着自身编制的网兜装物品,减少对一次性购物袋的使用,还可传播我国传统手工艺。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为学生示范中国结艺的编织方法,并为学生做好指导,使其掌握编织的要领和动作技巧。学生也可尝试着对编织工艺进行创新,在其中融入现代化元素,以此锻炼其创新创造能力。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手工艺制作热情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使用较为广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劳动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而情境教学形式较为多样化,想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优势,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构建,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下累积劳动技能,感受到手工艺制作的乐趣[2]。为此,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积极创设多媒体情境,助力教育数字化改革,满足学生对数字学习材料感兴趣的特点。

以人教版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劳动项目十“贴春联,送温暖”为例,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观看视频内容学生可了解到“在农村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位擅长剪纸的王奶奶,每到快要过年时,王奶奶都会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精美的剪纸作品,还会送给周围的邻居,给大家带来温暖和祝福,因此邻里间的关系非常和睦,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从视频中学生还能看到剪纸使用的工具和制作过程。视频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春节祝福”“传递温暖”“吉祥如意”等主题交流、设计并制作剪纸作品。如绘制包含“福”字、灯笼、鞭炮等元素的剪纸,也可制作带有鱼、松鹤、牡丹等图案的作品,寓意着“年年有余”“健康长寿”“富贵满堂”等,制作完成后学生之间可相互欣赏,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之间也可互相赠送亲手制作的剪纸,体会到来自伙伴的祝福。通过组织这一系列活动,不但可锻炼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还能使其体会到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回到家中将剪纸的制作方法教给家人和朋友,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三、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标倡导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活动时积极组织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使其形成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熟练使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后续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3]。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分析教材内容,找到其他学科与其相关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跨学科融合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劳动技术三年级下册第三章劳动项目八“制作风筝”为例,风筝属于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最早出现在东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 世纪),距今已有2400 多年历史。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用心挖掘教材内容,探索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制作热情。为此,课程导入期间,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其了解中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最早是由墨翟将木头制作成木鸟,经过三年时间研制而成,这就是风筝的雏形,后来经过鲁班改造以竹子当材料,使得风筝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直至唐宋时期,放风筝成为人们极为喜爱的一种户外活动,且风筝的造型和装饰越发多样化,介绍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手工艺人技艺之高超。接下来,为学生讲解风筝制作的材料特性,如传统风筝骨架习惯使用竹材,常用的材料包括宣纸、丝绸等。教师讲解时可进行示范,学生认真观看即可掌握风筝制作过程和技术。随后,为学生提供风筝制作所需材料,并组织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使用美术课程中所学的色彩搭配、画面布局等知识,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具有观赏性且实用性强的风筝,可在风筝上绘制出喜欢的图案,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其遇到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制作完成后,带领学生到户外放风筝,使其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也可比一比谁的风筝更美观且飞的更高。

结论:总而言之,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并更好地传承传统手工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国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想要实现该目标,教师应用心分析小学劳动课程内容,找到适合在其中渗透传统手工艺的切入点,并改革以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其通过动手操作,创新优化等方式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之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养,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热情,可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周刘灶.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19):76-77.

[2]顾秀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劳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13):51-53.

[3]梁开旭,马凯.传统手工艺融入小学劳动课程的“何能”与“何为”[J].当代家庭教育,2024,(1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