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化自信培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陈斌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屏山中心小学 邮编:342709

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化自信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化自信培养中举足轻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依托于课堂渗透文化自信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内化发展。由此可见,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符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理念内容。

一、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优秀的国内外文学作品,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都在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助于学生领略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不同地域风貌与地域文化,感受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美、韵律美,使其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使其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1]。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为其文化自信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根基,同时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文字描述自己内心的美好境界,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助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道德观念,涉及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 要根基, 同时也 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中 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高效渗透传统美德的元素,帮助学生的高效学习的同时,增强其课堂体验,立足于传统文化,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2]。

二、基于文化自信培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一)整合课内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更好地渗透文化自信内容,教师需突破教材内容的束缚,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对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 的视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结合文章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 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立足于上述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3]。与此同时,教 育素材,从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民间艺术作品等多维度丰富教学活动,创新教育体系, 构建丰 化教育体系,基于学生多元化的课堂学习体验。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课的学习中,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诞生至今已有200 余年,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京剧表演的韵味,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名家的京剧选段,如我们熟知的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等,通过欣赏表演者的形体与唱腔,感受京剧艺术散发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为学生科普京剧的相关知识,分别为其播放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让学生领略京剧艺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目标,教师要确保学生融情于课堂,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需注重情感引导,由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其内心的情感世界,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激发其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需适当应用鼓励性语言,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与看法。选择具有丰富情感的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切身感悟文化价值,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下增强其文化自信。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学习中,本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壮观景象,此次盛会堪称空前绝后,虽然当时没有高科技先进技术的加持,但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难以掩饰,同时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人们也彻底告别了不堪的过去。教师可以利用影片《开国大典》作为课堂导入,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虽未曾亲身经历,但看到录像中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族的民众奔赴天安门广场而来,心中万千感慨,在这一刻,中华民族彻底解放,民族复兴之路任重道远,还望诸君奋勇向前。

(三)提炼文化自信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文化自信内容的高效渗透,教师需提炼教学主题思想,明确阅读文本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等元素,将其视为文化自信培养的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潜藏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认同感。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提炼中心思想,并围绕文章主题设定具体的文化自信素养的目标,强化学生的文化情感、文化行为,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成对文化的尊重与喜爱,并在日常生活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春节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基于各地区文化形式的不同,其春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则是全国各地春节的重要仪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普及“年”的由来,增加其对春节的认知,从而丰富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培养是当今教育领域一项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帮助其塑造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融入文化自信内容,整合课内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提炼文化自信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欣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2):045-048.

[2]李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2025,38(2):134-136.

[3]赵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3):09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