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提升管理水平
张乐乐
身份证号码:131128198807163993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城市给排水工程作为维系城市正常运转、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规划与管理水平愈发重要。当前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面临诸多困境:规划层面,理念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与低碳、韧性城市建设理念脱节,多规衔接不足导致空间布局矛盾。
一、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的路径
1.1 创新规划理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需摒弃传统单一功能导向的理念,积极引入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例,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中,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减少对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水环境。
1.2 优化规划编制技术
借助于大数据、GIS、BIM 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给排水规划编制发生了巨大变革。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将城市人口、产业、用水行为等多要素的时空信息集成分析,准确把握区域间、时段间给水需求与排水规律,为给水水源、输水配水网络的规划编制提供有效的基础依据;借助 GIS 技术可对影响给排水工程选址的重要信息如地形地貌、水域、地貌、地质岩土体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管理,为规划者采取科学的给排水设施选址和输配水管路线选线,避开因地形险阻或地质缺陷带来的施工隐患。
1.3 加强规划衔接与协同
作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相适应的城市给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要做好各部门整合联动规划,克服规划、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壁垒、行政壁垒,成立联合工作组,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时,先行统一目标,确定原则,使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思路一致。
1.4 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
参与公众是促进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合理与公正的有力保障。建立起线下面对面的形式以及线上的参与形式,如通过官方政府网站以及互联网线上方式、社区公告形式等方式,在一定阶段对给水排水规划的初步设计进行公告,并请一定时期或段内的居民、公司和专家学者等对初步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还可以通过各种规划听证会的形式,请社会各界不同领域有代表性的民众,对给水排水工程修建具体选址、水质标准、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影响等向大家征询他们的意见。
二、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现状
在规划编制上,大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体的多规划层级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但是规划思想仍显陈旧,有一些规划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用水需求、排水需求而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没有过多关注,与低碳型城市、海绵城市相脱离,在规划中使用的规划方法也较落后,一些大城市已经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但在一些中小城市仍然使用人工画图、根据经验判断等方法,规划精准度较低。
2.2 城市给排水工程管理现状
建设管理阶段,审批时间长,协调工作不到位,给工程项目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带来影响;运行维护管理阶段,管理经费有限,市政排水管道老化,污水处理设备落后。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城市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当遇到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事故、城市内涝事故时,相关部门信息交流不充分,应急反应速度慢,不能迅速有效地加以处理。管理方式单一,大多靠人眼判断,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
高。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规划建设方面,理念落后、规划前瞻性不强,给排水工程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需要。多规衔接不力,给排水工程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在布局、功能上有所矛盾,造成难以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况。在管理机制方面,体制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分工交叉,责任界限不明晰,管理效能降低。技术落后,不能实现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能实现对给排水系统进行监测及智能化控制。
三、提升城市给排水工程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重新编制现有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构建跨部门城市给排水工程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将给排水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等部门的管理职能整合归位,厘清各个部门在给排水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权责范围,消除职能交叉和互相推诿、扯皮情况。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将供水出水水质达标率、管网漏损率、设施维护维修、应急响应速度等相关指标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设定具体可操作化指标、打分细则,与绩效挂钩,与奖惩挂钩,调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3.2 推进智慧化管理
在给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等关键位置安装智能物联感知设备,采集供水管网水位、流量、水质、水厂机电设备参数、排水管网水位流量、污水处理厂进水和污水处理设备参数等,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至到物联感知平台,并在物联感知平台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这些数据的分析、预测以及如何智能化地调度和预警。
3.3 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
丰富融资渠道,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维护资金列入城市预算经费,采取PPP、特许经营权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给排水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减轻政府财政投入压力;对给排水工程技术研发费用进行单独设立,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管道防漏技术、高效处理和雨水收集再利用技术等。
3.4 强化人才培养与公众教育
联合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办给排水工程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培养相关专业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定期开展在岗培训,聘请行业内有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进行授课,让从业者们了解、掌握和实践到最先进的管、线等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经验等,锻炼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利用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科普讲座等活动对广大市民普及节水知识和给排水工程相关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广大市民监督水资源保护情况和给排水设施的保护情况,并积极参与到资源与环境保护中。
结语
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管理水平,是破解城市水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通过创新规划理念、革新管理模式、引入前沿技术,有效解决了现存的规划滞后、管理低效等问题。随着技术迭代与制度完善,给排水工程将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为保障城市水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持续赋能。
参考文献
[1]张伟建.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提升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0):5-7.
[2] 赵伟锋. 城市给排水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