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小课堂”到“文化大场域”:初中思政课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余洁璇
汕头金南实验学校 51507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当下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因此,开展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融合,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破解“思政小课堂”的教育局限性,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拓展到“文化大场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1、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中面临的问题
1.1 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仅局限于课堂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忽视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造成协同育人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缺乏有效合作,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1.2 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中,具备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学校、博物馆、文化馆、互联网络各类学习平台等多途径拥有着不同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若不能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就难以实现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与共享互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扩展提供支持,进而影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1.3 协同育人形式单一
近年来,协同育人教学优势日益凸显,然而,实际教学实践中,协同育人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存在协同育人形式单一、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性等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迫切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形式,促教学效果提升。
1.4 协同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协同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和教师协同育人意识薄弱,忽视了对协同保障机制的构建,在政策、资金、师资等多方面出现协同保障机制构建的薄弱问题,促使很多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难以顺利推进。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策略
2.1 强化协同育人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中,促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协同育人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意识的强化,并构建多元协同主体。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向家长进行宣教,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中去。同时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带孩子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等多形式,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就是,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和引导,可以通过社区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等)向学生和学校进行免费开放,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实践中获得有效学习,形成教育合力。
2.2 整合教学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协同教育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有效整合,才能够统一规划和协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给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中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学校可以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应用,进行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比如在讲到九年级《延续文化血脉》时就可结合汕头本地英歌舞的发展历程,邀请英歌舞传承人或当地文化专家,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开展英歌舞的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在参与特色的校本课程中深入了解和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强化合作,共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构建,社会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等)就可以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上传共享平台中,并通过分类整合,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3 丰富协同育人形式
丰富多样的协同育人形式,是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实际,引入与教材内容相符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促教学实效性提升。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时,教师可联合社区开展“家风家训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家家风故事,在交流中领悟传统家文化,提升教学实效。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当地的文化机构、传统村落、研学机构等的合作,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体验基地。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体验基地进行学习体验,让学生亲身参到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戏曲表演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校内学习平台等,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通过在平台中定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信息的发布,为学生提供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新途径。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线上传统文化课程、线上传统文化展览等活动,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切实提高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4 完善协同保障机制
教育部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制定并推出协同育人相关指导性政策,明确学校、社会、家庭各协同主体的职责和任务,携手合作,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的协同育人。学校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协同保障机制,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落实实施。学校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协同育人教学,增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开展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为协同育人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顺利推进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学校也应重视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工作,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途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到校指导等多样化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结语
总之,初中思政课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整合教学资源等多举措策略的实施,推进了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课堂协调育人教育机制的创新,形成了从课堂教学走出去,迈向文化大环境的新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次仁卓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J]. 作家天地 , 2025, (04): 177-180.
[2] 薛超 . 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策略[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 2024, (11): 78-81.
[3] 吴宝席 , 张宜兴 . 初中思政课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逻辑维度与行动策略 [J]. 现代教学 , 2024, (20): 18-22.
[4] 李海荣 , 张明华 . 初高中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探索 [J].中学课程辅导 , 2024, (21):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