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下德阳市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万贵宇 龙艺玫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前言:
数字化浪潮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及《“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了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并旨在打造智能运动场景和加速相关产品研发 [1]。德阳市作为四川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富集区,其转型实践对西部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并强调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德阳市作为四川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富集区,其转型实践对西部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资源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世代相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形式 [2]。德阳市发展该产业具备显著优势,资源禀赋突出、基础条件扎实。境内西北部分布着龙门山—岷山山脉,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石亭江、凯江湖和麓棠山温泉等自然资源为户外康体与温泉疗养提供了良好环境。区位方面,成绵乐城际铁路和京昆高速公路构成高效交通网络,可实现“半小时通达成都、两小时连接九寨沟”,极大增强了人员流动性和区域联动性。文化方面,德阳市拥有高台舞狮、羌族推杆、藏族锅庄等 7 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14 项市级非遗项目,每年定期的民俗节庆活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系。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为德阳市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数字化发展现状与核心困境
德阳市民族传统体育的数字化传播效率低下:展演和活动多靠本地电视台和公众号图文推送,缺少短视频矩阵、沉浸式直播与虚拟现实体验,抖音、B站等平台粉丝量不足万级,无法形成破圈效应。产业融合度低,核心在于“体育+”深度不足:目前仍以景区表演、节庆展示为主,停留于“看热闹”层面,尚未嵌入康养体检、运动康复、文创衍生、研学课程等高附加值环节;产业链条短、盈利模式单一,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动能。专业人才匮乏则形成“两头塌陷”:高端端既懂传统体育技艺又懂数字运营、旅游策划、康养评估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基层端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过高,青少年参与度低,断层风险加剧;本地院校虽开设选修课,但培养规模小、实训场景缺、留才机制弱,难以支撑产业迭代升级。
二、数字赋能的作用分析
(一)技术驱动产业资源融合
扩大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是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体育消费新增长点的关键路径 [3]。德阳市民族传统体育要突破当前依赖线下展演和门票经济的浅层发展模式,必须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枢纽,对文化、生态、康养与旅游四大核心资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重构与融合链接。构建市级民族传统体育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赛事运营、客流监测、气象环境、非遗传承人信息、运动健康处方等多维数据,为全域数字化应用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
(二)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
推动资源深度融合,构建了与数字化、市场化及多元化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遵循“政府搭台、协会唱戏、市场运营、公众参与”的总体思路,形成分层治理结构。市级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实施清单管理与责任制,每年发布场景机会、政策兑现及数据共享三张清单,并引入高校及企业专家资源提供评估与论证。同时,组建市场化运营平台——德阳市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投资运营公司。公司实行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制度,采用“股权 + 绩效”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公益属性与市场效率,系统推动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三、实践路径
(一)体验轻量化:依托现有场景,快速植入数字化体验
在九龙山、白马关、麓棠山温泉等现有景区,可通过植入轻量化数字模块,以较低投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景区入口部署 AI 摄像头与扫码桩,游客扫码即可开启AR 导览,实时观看舞狮动作三维解析、太极呼吸节奏可视化等数字内容,体验数据实时回传至市级平台,生成动态客流热力图,为精准营销、限流调度与运营优化提供依据,真正实现“轻量部署、快速见效”的数字化升级路径。
(二)产业联动化:盘活现有商业生态,创造新消费点
产业化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5]。应通过将传统体育全面嵌入“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全链条,有效激活存量资源、拓展产业价值。数字经济成为关键推动力:其外源动力来自经济、政策与消费环境的有力支撑,内源动力则依托技术变革、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 [6]。具体实践中,可推出“太极晨练 + 温泉疗养”酒店套餐、“羌族推杆亲子房”、主题餐饮与数字文创售卖,推动农特产品与传统体育 IP 联名,并利用区块链消费券促进跨业态消费。
参考文献:
[1] 潘婷婷, 唐晖.“十四五”规划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31(03):206-209.
[2] 赵发田 , 李英奎 , 李蕾 .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4):460-461.
[3] 刘佳昊 . 网络与数字时代的体育产业 [J]. 体育科学 ,2019,39(10):56-64.
[4] 张琪琳 , 洪浩 . 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43(04):131-137+144.
[5] 曾帅 , 雷学会 , 龙行年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J/OL].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8[2024-11-27].
[6] 潘玮 , 沈克印 . 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与实施路径 [J]. 体育学刊 ,2022,29(03):59-66.
基金项目: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统体育与康养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TKY2025YJS01)
作者简介:万贵宇(2002--),男,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