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下小学古诗文诵读能力提升策略实践
杨晓桃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观塘小学 517500
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诵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及文化自信的培养。2021 年教育部修订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明确将语文核心素养纳入监测指标,强调“通过艺术作品和活动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及“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的评估,2022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以文化人”的课程理念,要求古诗文教学需兼顾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承,然而,当前小学古诗文诵读仍存在重记忆轻理解、重课内轻课外等问题,导致学生诵读兴趣低迷、文化感知力薄弱。本文立足国家质量监测导向,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以期为古诗文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一、单元整合教学,构建诵读能力进阶体系
古诗文教学长期存在着碎片化、浅表化的问题,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背诵,难以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诵读能力。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将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的古诗文按照主题、体裁、情感基调等维度重新组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诵读单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先梳理教材中的古诗文资源,按照“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等主题进行归类,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的诵读进阶目标。低年级重在节奏韵律的感知,中年级侧重情感基调的把握,高年级则强调意境营造与文化内涵的领悟。在具体操作上,教师为每个主题单元设计配套的诵读方法指导,如送别诗采用“缓起渐强再回落”的语调变化,边塞诗运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诵读技巧。学生在主题单元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同类诗文的诵读规律,还能触类旁通,将诵读技巧迁移到新的诗文学习中,真正实现诵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二、情境化诵读训练,激活文化感知力
诵读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与想象的结合,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诗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文化感知力与审美体验,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音乐、画面、声效等多种元素融入诵读教学,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诵读氛围 [1]。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化身为诗人,模拟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让诵读从简单的朗读升华为深度的情感表达。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12 课陆游的《示儿》为例,教师先播放低沉悲壮的背景音乐,展示南宋山河破碎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人临终前的家国情怀,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垂暮之年的陆游,面对儿孙最想说什么?学生在角色代入中理解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深沉悲痛。诵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语速的缓急变化——前两句语速缓慢,声音低沉,表现生命将逝的无奈;后两句语调上扬,语速加快,传达收复失地的殷切期望。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仅掌握了诵读技巧,更深刻体会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三、家校社协同评价,强化诵读内驱力
诵读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的教育目标,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整个成长环境,会发现只有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起立体化的评价激励网络,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古诗文的热爱,让诵读成为伴随终身的文化自觉。学校在这个协同体系中扮演着核心引领角色,不断创新诵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诵读打卡”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要求学生每天录制 3 ~ 5 分钟的诵读音频上传至班级群,教师不仅关注背诵的准确性,更重视学生对诗文情感的理解与表达[2]。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采用差异化的点评策略——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肯定其进步之处;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韵律节奏、情感把控等细节上提出更高要求。“诗文游园会”将诵读与传统文化体验相结合,学生身着汉服,在古筝、琵琶的伴奏下诵读诗文,家长既是观众又是参与者,亲子合作完成诗文情景剧的演绎,让诵读成为家庭共同的文化记忆。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其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诵读兴趣与习惯养成。学校精心编制的《家庭诵读指导手册》并非简单的任务清单,而是融合了诵读方法、亲子互动技巧、家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实用指南。“睡前诵读”倡导家长放下手机,与孩子共享 15 分钟的诗文时光,从最初的陪伴聆听到后来的共同诵读,再到亲子对诗、即兴创作,诵读逐渐成为增进亲子感情的桥梁。“餐桌诗会”则将诵读融入日常生活,饭前由家庭成员轮流分享一首喜爱的诗文,既活跃了用餐氛围,又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诗文储备。社会资源的引入为学生诵读能力的展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与社区文化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月组织“经典诵读进社区”活动,学生走进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用诵读传递温暖;图书馆的“周末诗会”成为学生展示的固定平台,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学生的诵读更显韵味;博物馆的“文物与诗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青铜器、瓷器、书画作品前诵读相关诗文,实现了文学与文物的对话。
结束语:
古诗文诵读能力的提升需立足国家质量监测导向,融合课程整合、情境创
设与多元评价,形成“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诵读语音分析中的应用,或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诵读课程,以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霄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5):149-151.
[2]王世全 .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析 [C]//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素养教育成长计划 . 中小学语文素养建设与学科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二).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三小学 ;,2023:718-720.
【注:本文系河源市 2023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小学古诗文诵读能力提升策略实践研究》(hy23010)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