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监测结果的小学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策略实践研究
欧伟明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观塘小学 517500
引言:
古诗文宛如璀璨明珠镶嵌于中华文化长河,千百年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情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需背诵优秀诗文 75 篇,意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然而当下学生古诗文诵读教学方式单调、诵读材料匮乏、活动形式乏味等状况普遍,面对此情形探索有效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韵律共鸣教学法:古诗文与音乐的和谐对话
韵律共鸣教学法借助将古诗文与音乐有机融合的方式,凭借音乐所具有的韵律感以及情感表达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毕竟古诗文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音韵美,像平仄变化、韵脚押韵等方面,是与音乐的旋律、节奏能够自然契合的。此方法不但能让抽象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更为良好地把握诗文的节奏感以及情感基调,进而提高诵读兴趣与效果 [1]∘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教师先是引领学生剖析该诗的节奏特点,去体会“飞流直下”的急促之感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舒缓之感。通过朗读全诗,学生可初步感知诗歌韵律,接着教师会选取具备清澈、奔腾特点的水流音乐当作背景,或者采用已谱曲的《望庐山瀑布》歌曲。在音乐营造的氛围当中,学生依随节奏吟诵,仿若置身于庐山之下,能够亲眼目睹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切身感受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惊叹之情,能够更好地记忆诗文内容。
二、意境可视化教学法:古诗文与美术的形象表达
基于视觉学习理论以及最优化教学理论,此方法把抽象文字朝着直观图像进行转化,使得学习难度得以有效降低,学习效率得以提高。通过美术手段,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与形象被具象化,这不但助力学生更为直观地对诗文内容加以理解,而且还对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予以了激发。在教学实践环节,该方法经三个环节来实施:先是意境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展开初步的感知;接着是意境解读,对诗文中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予以分析;最后是意境创造,让学生凭借绘画等形式把自身理解转化成视觉作品。在杜甫《绝句》的教学实践生动展示了意境可视化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课堂上教师首先展示春日江南的风景画作和照片,营造诗歌整体氛围。随后引导学生细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诗中四个生动画面:阳光照耀下美丽的江山、春风吹拂中芬芳的花草、泥土变软时飞舞的燕子、温暖沙滩上栖息的鸳鸯。这些画面如同春天的四幅生动写生,连缀成一幅完美的春景图。课堂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绘画作品,有的选择描绘单一场景,有的尝试将四个场景组合成春天全景图,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
三、笔墨传情教学法:古诗文与书法的艺术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体系里,书法和诗文向来相得益彰,于美学原理上共同遵循那“意境深远、情韵交融”的艺术追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而笔墨传情教学法以这一文化传承理论及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把古诗文学习与书法艺术实践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教学路径,学生在书法实践中身体参与汉字结构与节奏构建、情感融入诗文意境营造、智慧感悟文化精髓传承,研究表明书法创作过程的专注与沉浸可激活学生多元感官体验,深化对诗文内涵的理解与内化。以杜甫《望岳》为例,教学初始教师展示了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书写的《望岳》碑帖,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体如何传达诗歌意境。学生观察发现,楷书的端庄严整适合表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对泰山的敬仰;行书的流动感则呈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动态美;草书的奔放则契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欣赏环节后,教师讲解古代书法家如何将情感融入笔画,指导学生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的中宫收紧与“割”字的撇画峻厉如何体现泰山的雄奇特质。临摹阶段,教师示范“会当凌绝顶”中“会”字横画的沉稳有力、“凌”字竖画的挺拔向上,引导学生体会笔力与诗意的呼应关系。
四、历史情境教学法:古诗文与历史的时空对话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积淀下来的古诗文作品同其诞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时代的烙印深深打在诗人的创作心境、思想情感以及价值取向之上。而历史情境教学法恰恰是紧紧抓住古诗文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历史脉络加以理解的过程当中去把握诗文的内涵。教师把历史知识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在还原历史场景时体悟诗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甫《出塞》时,教师首先展示了一幅古代长城地图,标注出阴山、龙城等地理位置,结合秦汉边塞历史画卷,勾勒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历史背景。教师讲述了李广“飞将军”的传奇故事,播放了匈奴入侵与边防战争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学生们由此理解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对国防安全的深切忧虑。情境体验环节,教师准备了汉代将士的简易服饰道具,学生们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一组扮演匈奴骑兵,一组扮演汉朝将士,一组扮演思念亲人的士兵家属。学生们在表演中深刻体会到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情境拓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古今边防建设的异同,学生们查阅资料,让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
结束语
跨学科融合教学给古诗文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韵律共鸣、意境可视化、笔墨传情和历史情境这四种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教学体系,在此情况下,不仅学生的诵读能力得以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也得到培养。而未来肩负传承中华文明重任的古诗文教学,通过持续创新方法理念,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肖婧 . 跨学科视域下古诗文教学探究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5,(18):8-10.
【注:本文系河源市 2023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小学古诗文诵读能力提升策略实践研究》(hy23010)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