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获取·表达
高瞻
新泰市翟镇金岭湖学校
引言:
教学评价是教学之终,也是教学相长之续。从评价当中,教师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发现学生在哪里学得好,学生在哪里学得不好,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内容、方法等。从沟通入手,架起师生双向沟通之桥;从获得入手,捕捉学生真实学情;从表达入手,丰富学生多种表达方式,以此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有效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 促进师生双向沟通
教学评价既是学生学习的评判与反馈,又是师生间重要的交流手段,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了解优缺点,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动机,评价的师生间交流使得课堂成为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舞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民主、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促进学生多元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观点,可以口述、笔述、画述。不同的表达,展示的是语言能力,更是思维能力、个性特征,通过评价鼓励,让学生大胆表达、充满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发展了,语文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进而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探究
1. 强化沟通——搭建师生双向评价交流平台
有效的评价离不开师生之间畅通的交流,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意见,主动及时地发布评价信息,形成师生交流的闭环。借助课堂对话、学生日志、学生面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上交流平台,师生进行实时沟通,同时学生也加入其中,开展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和表达,在交流中修改完善学习计划,改进提高学习成效。
例如,在余光中《乡愁》一课中,教师通过学生朗读课文,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中记下了自己对“乡愁”不同意象的见解,也在小组评价中分享了彼此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使学生感知诗中的乡愁。同时学生还在线上讨论中对诗歌的多重含义、个人领悟等发表见解,师生之间不断对话。在双向评价和对话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力、情感领悟力等也得到锻炼提升。
2. 优化获取——精准捕捉真实有效的学习表现
评价内容贴合学生的真实学情,正确把握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立足生活体验、文本分析等来设计评价的任务,让学生的真实运用水平反映在语文运用当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语表达评价、写作评价、小组展示评价等方式有效把握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方面的信息,不搞“一刀切”、不做“浅尝辄止”。
例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评价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表达自己对于“敬业与乐业”的理解与感悟,以口头汇报、书面汇报、小组合作汇报的方式展示评价过程。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语言细节表述,捕捉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分析与文本情怀的真面目,将学生的多元评价转化为学生对于课文内涵的真理解和语文能力、思维水平的真反映,切实保障多元评价的真实性、科学性。
3. 丰富表达——多渠道多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成果
评价应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所学到的东西,改变以书面测试的单一形式的测试,鼓励学生通过讲故事、表演、展览等方式展现自己所学。同时将评价结果合理运用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制定针对性提升方案。以多元化的展现和应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适应社会的未来发展的能力。
例如,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对诗作品的理解。通过表演(用角色模拟诗歌内容,演绎当时的心情、景象等);绘画;朗诵比赛(配乐朗诵);微视频展示等。除了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外,更注重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与创新。教师针对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呈现,对每一个学生的展示都给出不同的点评,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创新发展。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把“沟通”“获取”“表达”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才能让评价变成有效的活动。强化沟通,形成双向沟通,及时进行评价信息反馈;改善获取,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评价;丰富表达,多渠道表达,培养和提升语言能力。未来要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评价,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茅峻青 . 初中语文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J]. 初中生世界 ,2022,(48):43-44.
[2] 谢瑜 .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J]. 现代教育 ,2021,(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