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解锁幼小科学衔接:教师与家长心理转变的密码

作者

刘婷 刘丽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湖南省洞口思源实验学校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一、教师心理转变

(一)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活动的主导者,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重儿童的兴趣和自主性。然而,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要逐步转变为引导者[1]。这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小学课堂的活动,让儿童提前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引导儿童学会倾听、遵守纪律等。在模拟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小学课堂情境,让儿童熟悉小学课堂的基本规则。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向儿童传递小学生活的趣事和规则,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和适应意识。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学习更多是基于兴趣和探索,而在小学阶段,需要一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在幼小衔接课程中,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儿童自主思考和完成。

(二)从“照顾者”到“促进者”

幼儿园教师通常承担着照顾儿童生活和情感的责任,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情绪变化。但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更加注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机会,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除了阅读和写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如故事创编、角色扮演等,提高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社交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团队游戏等方式,促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儿童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与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交品质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冲突、排斥等,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解,帮助儿童学会解决社交矛盾。

教师还应关注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于性格内向的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害羞,积极参与活动;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纪律,同时发挥他们的优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

幼小衔接阶段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角色能力。除了教学和照顾,教师还需要成为儿童心理的辅导者、与家长沟通的合作者等。

教师要关注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学习压力的增加等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情绪变化,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对于新入学不适应的儿童,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聊天,给予安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的顺利过渡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儿童的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和想法,倾听他们对儿童教育的期望和困惑,同时也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培训活动 [2],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幼小衔接阶段的多元角色需求。通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幼小衔接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长心理转变

(一)从“过度保护者”到“支持者与引导者”

许多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对儿童过度保护,担心儿童受到伤害或挫折。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要转变观念,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家长要鼓励儿童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例如,家长可以让儿童自己整理书包、安排学习时间等,让儿童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在儿童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急于代替解决,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儿童自己尝试去克服困难。比如,当儿童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家长可以先引导儿童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儿童充分的爱和支持。在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安、焦虑等情绪,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安慰和鼓励,教给儿童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和技巧。

(二)从“学业成绩至上”到“综合素质培养”

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儿童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儿童的情感、社交、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活动、鼓励儿童参加兴趣班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例如,家长可以带儿童参加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的参观活动,拓宽儿童的视野;鼓励儿童参加兴趣班,发展儿童的艺术特长;还可以带儿童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儿童的体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例如,在家庭用餐时,教育儿童要尊敬长辈,先让长辈吃饭;在公共场合,引导儿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等。

(三)从“焦虑者”到“信任者与合作者”

面对幼小衔接,许多家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儿童无法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家长需要调整心态,成为信任者与合作者。

家长要相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同为儿童的顺利过渡提供支持。例如,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学校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按时参加家长会,与教师沟通儿童在家在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当儿童在学校出现学习或行为问题时,家长要与教师保持一致,共同引导儿童改正错误。

同时,家长之间也要相互交流和支持,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4],共同面对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家长可以通过班级家长群等平台,与其他家长交流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适应情况,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论

幼小科学衔接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和努力。教师应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照顾者”转变为“促进者”、从“单一角色”转变为“多元角色”,为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家长应从“过度保护者”转变为“支持者与引导者”、从“学业成绩至上”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从“焦虑者”转变为“信任者与合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转变,我们可以共同解锁幼小科学衔接的密码,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媚艳 . 协同育人为导向大班幼小衔接家园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学前教育论坛 ,2025,(01):173-177.

[2] 钟国珍 . 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山区幼小衔接语文识字教学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2):52-54.

[3] 唐丹 . 家园共育携手同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J]. 教育 ,2024,(21):115-117.

[4] 陈 艳 . 幼 小 衔 接 教 育 生 态 的“ 四 维 联 动 ”[J]. 教 育 视界 ,2025,(1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