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道德与法治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

作者

欧慧 龚祺雯 王星星

华南碧桂园学校 广州 510000

一、理论依据

1、杜威“做中学”理念。通过拆卸组装鲁班锁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做”中理解榫卯结构的科学原理,将抽象文化理念(如“道法自然”)转化为具身体验。

2、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以榫卯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技术认知”(结构原理)转向“价值认同”(如 " 工匠精神 " 讨论)实现道德认知内化,推动学生从" 知道" 到" 认同" 再到" 行动" 的跃迁,实现文化传承的知行合一。

二、政策依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要求“推动传统技艺进校园”,榫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教学实践符合政策导向。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

强调" 核心素养导向",任务设计直接对应:文化自信:理解榫卯" 一榫一卯藏乾坤" 的东方智慧;责任意识:通过环保材料创新设计践行生态责任。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

明确要求 " 通过传统文化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任务通过榫卯技艺传承,强化" 敬业"(工匠精神)、" 和谐"(道法自然)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主导,榫卯的实体操作(如鲁班锁拆装)比文本学习更易激发兴趣。学生普遍存在“知行脱节”(如认同“工匠精神”但缺乏实践),实操任务可弥合此缺口。

2、知识基础。已掌握七下道法教材教材中P51 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3 页“惠民利民”等概念,需通过技术载体深化理解。

四、学习资源分析

五、作业内容设计

1、任务概述:

利用校本外出研学活动,在导游的解说下,参观岭南印象园木建筑群,感受木建筑榫卯的魅力。回校后利用校本特色探究课程,学习榫卯结构的历史背景、种类、现代应用、重要性等知识,并在探究课上通过拆卸与组装鲁班锁,进一步体验榫卯的奥秘,争当最佳中华文化传承人!

2、设计意图:

① 通过观察岭南木建筑群的榫卯结构及动手组装鲁班锁,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木工“道法自然”的设计智慧(如顺应木材特性)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结构与自然的和谐),理解其“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

②结合校本研学(参观木建筑群)与校本课程(探究课),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悟榫卯技术“惠民利民”的社会价值(如抗震环保),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承使命感。

3、实施方式与实施过程

六、作业评价设计

榫卯结构实践——作业质量评价表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将榫卯结构文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构建了 " 研学 - 探究 - 实践 " 三位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种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实践操作为路径的教学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以下是一些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建议,涵盖传统文化教育、跨学科教学、榫卯文化等方面:

一、政策文件类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3]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 年版 )》[Z].2022.

二、学术著作类

[3] 费孝通 . 文化与文化自觉 [M].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