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影响研究

作者

杜旭阳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450000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主动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统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探索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改革路径,对于提升统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统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机,传统的统计学课程需要融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统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传统的理论讲授需要与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实践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和工具,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对统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功底,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统计学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不仅要掌握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管理等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非技术能力,以适应智能时代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岗位的需求[1]。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融合人工智能元素

高职院校在开展统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时,应当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全面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例如可以开设“Python 与人工智能”课程,教授学生使用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和模型训练,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学内容,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统计学知识相结合,开发融合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内容的新型统计课程,例如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可以引入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回归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统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可以引入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信用评分模型。教师首先讲解SVM 的基本原理和优化目标,即通过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来实现客户的信用风险区分。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AI 技术应用

高职院校在统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当注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第一,要搭建人工智能实训平台,提供GPU 服务器、深度学习框架等软硬件环境,支持学生开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实践项目,例如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AI+ 统计”联合实验室,引入企业真实数据和项目需求,指导学生运用 TensorFlow、PyTorch 等工具进行建模和调优,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二,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竞赛训练、创新创业等,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统计问题,例如可以举办“人工智能助力精准营销”主题竞赛,要求学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客户数据进行分群和画像,设计个性化推荐策略,培养学生将技术转化为应用方案的能力。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AI 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在推进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能力[2]。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统计学功底、又精通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师型”教师,例如可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招聘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擅长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学习前沿理论和技术,积累实际应用经验,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人工智能领域知名高校或科技企业进行访学交流,参与智能算法研发和工程实践,提升教师的技术视野和创新意识,为开展高水平教学奠定基础,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统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构建智能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高职院校在开展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一要引入智能教学平台和工具,如智能导学系统、知识图谱、虚拟助教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体验,可以开发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推理的智能导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特点,自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实现精准教学和因材施教。二要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新模式,如智能化案例教学、自适应实践教学等,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在“Python 数据分析”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 JupyterNotebook 搭建在线编程环境,设计自动评测和智能助教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编程实践,获得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提升学习效率和编程能力。通过构建智能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变革,高职院校可以实现统计专业教学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统计专业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院校应当立足技术发展前沿,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未来,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统计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智能时代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秋云,童朝娣,赵瑞晓 . 高职计算机教育融入人工智能的探索与实践 [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5,21(01):152-154.

[2] 刘晓莉 .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J]. 教育与职业,2021,(10):71-77.

[3] 郑晓东,李雪娇,宋建萍 . 人工智能和新技术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试点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与探索[J]. 科技视界,2024,14(1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