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节气文化引领幼儿生活化科学探究

作者

杨媛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璀璨的瑰宝,不仅精准映射自然节律,更深刻凝结了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 [1]。在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深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节气文化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奥秘与人文精神,转化为适宜幼儿理解、体验和探究的教育资源,成为重要课题。《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并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2]。虞永平倡导的生活化课程理念 [3],也启示我们幼儿的学习应植根于真实、连续的生活情境。

一、节气文化与幼儿科学探究融合的教育意蕴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天文气象规律与物候农事特征,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将节气文化融入科学探究,实质是创设真实连续的自然探索场域:一方面承续文化基因,另一方面通过节气更迭中的自然现象(如芒种麦黄梅熟)和生活实践(如煮梅、送花神习俗),为幼儿建构具象化的科学认知图景。因此,以“芒种”为切入点,探索 STEM 理念下中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探究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感受自然节律与习俗魅力的同时,萌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和初步理解能力。

二、面向中班幼儿的生活化科学探究路径构建

遵循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探究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认知与发展特点,并基于节气文化的教育价值,我们构建了以时序感知、多感官体验、问题驱动、协同实践为维度的进阶式实践路径:

(-) 时序感知:在自然节律中建立经验序列

围绕春夏节气变化(雨水至芒种),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自然现象的顺序性和关联性。通过观察与感知,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通道感知自然现象(如谷雨时节倾听《春雨沙沙》音乐,观察雨量计刻度变化;春分时节观察比较不同花朵的形态特征)。在比较与发现中,鼓励幼儿对节气相关事物进行简单比较(如清明时节触摸、品尝青团与其他点心,感受质地与味道差异;立夏时节触摸不同材质模拟“西瓜”,初步感知导热性差异)。

( 二) 习俗转化:在多感官探索中理解文化意涵

将富有童趣的节气习俗转化为适合中班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探索活动,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理解文化习俗。

文化符号的具象化操作:如将“收麦”习俗转化为“超轻黏土制作麦穗娃娃”活动,幼儿在捏塑过程中观察小麦形态(视觉),感受黏土特性(触觉),将抽象农事与具体作品相联系。

传统习俗的科学探究延伸:如源于“煮梅”习俗的“制作青梅露”活动(见深度案例)。幼儿经历挑选、清洗、晾晒、分层放置(一层糖一层青梅)、密封观察等过程,持续观察记录糖的溶解、梅子形态变化(皱缩)、发酵产生气体(冒泡)等科学现象,调动多感官(视觉观察变化、嗅觉感知气味)参与探究。

游戏化的习俗体验:如将“打泥巴仗”习俗转化为“泥巴画”亲子活动。幼儿操作玩具汽车沾泥作画(动觉、触觉),观察泥巴的粘性、干湿变化,在游戏中体验习俗乐趣。

情感表达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如“送花神”习俗衍生的“花艺水晶烛”活动。幼儿设计瓶内花卉摆放(美感、空间布局),观察蜡块加热融化为液体、冷却凝固为固体的过程(物态变化),感知“一半”的容量概念(数学测量),最终完成蕴含美好祝愿的作品。

深度实践案例:青梅露活动中的科学探究

1. 问题激发:从品尝青梅的酸涩口感(“为什么皱眉头?”)自然引出探究需求(“怎么让梅子变甜点?”),并在观察密封瓶时发现新问题(“瓶子盖紧后,怎么有泡泡冒出来?”)。

2. 持续探究:

实践操作:挑梅→洗梅→晾干 $$ 分层装瓶(梅子 + 糖)→密封→每日开盖“放气”观察→记录变化。

关键发现:

短期(数日内):糖溶解于梅子析出的水分中,液体变甜。

中期(一周左右):梅子因失水皱缩变小,瓶中液体增多。

长期(两周以上):观察到气体产生(开盖“嘶嘶”声、小气泡),初步感知发酵现象。

3. 核心价值:活动将传统习俗转化为一个蕴含溶解、渗透、发酵等科学概念的、持续数周的微型项目,幼儿在亲身照料、细致观察和记录中,体验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 三) 家园协同:拓展探究的广度与深度

构建“幼儿园 - 家庭 - 社区”联动的实践网络,延伸和深化幼儿的探究经验。

幼儿园支持:提供探究工具(放大镜、量杯、简易记录表)和材料,创设探究环境。

家庭延伸:鼓励亲子共同照料观察项目(如家庭版“青梅露”的每日观察记录),或在社区中收集自然物进行比较(如寻找不同质地的泥土)。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上述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家园联动的实践路径,我们观察到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究与文化感知方面展现出积极发展,并获得以下启示:

(一)科学探究能力萌芽

观察的敏锐性与持续性提升:能关注到青梅露中气泡的细微变化、蜡液凝固的全过程、泥土干湿状态的差异等。

操作的目的性与技能增强: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小勺、量杯)进行分层操作、尝试控制倾倒量(如倒一半蜡液)、有目的地捏塑黏土造型(如麦穗娃娃)。

问题意识与解决意愿萌芽:面对“花儿易谢”等实际问题,能积极思考(如想到用蜡封存)并乐于动手尝试验证。

初步科学概念的感性积累:在操作和观察中,对“溶解”(糖在水中消失)、“凝固”(蜡液变硬)、“气体”(发酵冒泡)、“一半”(容量测量)等概念有了基于体验的、感性的理解。

(二)跨领域经验的初步联结(STEM 启蒙)

在如“花艺水晶烛”等综合性活动中,幼儿的体验自然融合了科学发现(S- 物态变化)、工具使用(T- 安全操作)、设计制作(E- 空间布局、问题解决)、数学感知(M- 容量测量)。这种在真实任务中自然发生的跨领域体验,为其未来更复杂的整合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芒种”节气,以 STEM 理念为引领,探索了节气文化引领中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探究的有效路径。实践深刻印证:

1. 节气文化是宝贵的探究载体:其蕴含的自然现象(物候变化、农事活动)和文化习俗(煮梅、送花神、打泥巴仗),为幼儿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了的真实探究对象,完美契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效激发了其内在探究动机。

2. 教师是文化探究的智慧支架者:教师需敏锐捕捉幼儿兴趣点与生成性问题,通过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尝试与记录反思,支持幼儿成为探究主体,实现从“教”向“引”的转变。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节气主题探究活动。进一步提炼各节气活动中蕴含的核心科学概念与关键经验,更细致地追踪幼儿在节气主题探究中的学习轨迹与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玉珠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J]. 教育研究,2018(05): 112-118.

[2] 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S]. 2012.

[3] 虞永平 . 生活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 45-48,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