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论群众文化活动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

普艳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文化)  云南昆明  650000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包含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桥梁和纽带。

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

它包含了文化娱乐活动,这应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了各种文艺表演、体育活动、休闲娱乐;宣传教育活动:如电影放映、宣传活动、座谈会、联欢会、演讲报告,这些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旨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服务感;阅读交流活动:如图书馆讲座活动、群众性的知识讲座,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等,都有利于提升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句话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实施的效果,只有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不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持。

(二)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群众文化活动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载体,它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乡村振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入实施,逐步让人们以新的视觉看待乡村社会,提升对乡村社会、乡村生活的认同感,使之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当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乡风文明的提升。乡村振兴能够从物质层面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而群众文化活动又可以从精神、人才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传统文化价值,从而增强对群众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这种对文化的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弘扬乡村传统美德、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道德水平和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是乡村振兴的桥梁和纽带。

二、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现状分析

(一)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较为普遍

就目前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许多群众文艺团体都是自发性的组织,从农村、产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除专业团体院校外,如京剧院(团)、话剧院、黄梅剧院,花灯剧院)等等,几乎都是业余文艺团体组织。活动的内容较为单调、简单,如农村较为多见的是腰鼓队,较为大一点的村委会,有的有6、7 支,有的 10 多支,这些鼓队多数活动在婚丧嫁娶、庆典和节假日开展活动,很少有一支较为完整的文艺队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具能吹啦弹唱又能能歌善舞、戏剧表演,这样的业余文艺队伍是少之又少。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多数观众都是年纪较为偏大,热衷于看地方戏曲,就我们云南来讲就是云南的花灯,而在花灯当中最受欢迎的又是传统花灯,如《蟒蛇记》、《七妹与蛇郎》、《扎美案》、《窦娥冤》以及多个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莫愁女》,传统花灯小戏如《探干妹》、《闹菜园》、《垂金扇》、《劝赌》等等,这些传统的剧目行腔优美动听,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都具有娱乐和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当然,要很好的完成这些节目的演出,就必须有一支较为专业的文艺队伍,它涉及了舞台上的各个方面,灯光、布景,服装道具,乐队、各行旦演员,一般村子里面是很难完成的。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广场舞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广场舞队,不论人多人少,年纪大小,劳动一天回来的人们,吃过晚饭,按照计定的时间到本村的小广场上舞起来,也不讲究队形的整齐,动作的优美,只要动起来就行,旨在锻炼身体,自娱自乐。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老龄化日趋严重

从我们目前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看出,参与活动的人群年龄都比较偏大,五、六十岁以上的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特别是在戏剧表演方面较为突出,而这批人都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们说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群众文化活动显得比较单一,每个大队都有一支文艺队,在老艺人的带领下,老中青三结合,从春节前的 2 个月就开始排练春节的文艺节目,每天早、午、晚都准时排练,其所谓的报酬是记给工分,春节从初一到初三,有时会多演几天,有的甚至演到元宵节,每演出一个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大队还给文艺队杀年猪,招待文艺队,也表示慰问,许多青年人都踊跃参加,但条件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文艺基础才能进文艺队,所以,参加文艺活动的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在演出的节目中,有花灯、歌舞、歌曲等等,可以说要什么演员就有什么演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计划经济到经济体制改革后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六、七十年代的手写信件、电灯电话电视机,三转一响录音机到现在的电脑、手机,特别是手机的使用,小到幼儿园的小孩童,大到八、九十岁的老同志都离不开它,从电话往来、信息传播、传销购物、金融业务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真可以说是饭不离口、机不离手。当然,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就农村而言,学生以学为主,青年为工作而奔波,壮年要担起家庭的重担,所以,一些传统的文艺演出形式就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面对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工作者,就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充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也必然带来乡村文化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必然要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随着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充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又有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整个群众文化活动中,更多的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喜剧、曲艺、舞狮舞龙、毛驴鹤蚌灯、山歌小调剪纸、刺绣、手工技艺等等。这些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只有乡村群众文化的持久繁荣,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二)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与政府组织引导的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就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义,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因此,在我们开展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就必须加强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和人才队伍的支持,特别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群众文化文艺业务骨干,为广大基层文化干部搭建激发智慧、锻炼才干、积累经验的平台,让文艺骨干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使之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腐倡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专项斗争和惠民政策的实施,及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就离不开群众文化的繁荣昌盛,要通过政府引导,增加资源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机制,发掘传承乡土文化,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为群众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精神动力。使之在乡村振兴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出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