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陈友裕
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民族地区是我国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地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革命年代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革命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摆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拟在剖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红色文化融合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融合、文化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基本途径。要将红色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全面梳理整合本地区的红色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如开设《中国革命历史纪实》《井冈山精神研究》等红色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厘清中国革命发展脉络,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开设红色景点、纪念馆参观实践等体验式课程,引导学生在现场感悟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1]。要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红色基因,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同向同行,如在机电专业教学中融入大庆精神,引导学生继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爬雪山、过草地的吃苦耐劳品质。总之要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基因,实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法
学校精神借由校园文化实现外在体现,对学生价值理念方面,于道德品质的塑造存在潜移默化的效应,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需充分施展红色文化育人效能,着重发掘、守护本地充裕的红色资源,用心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校园文化,学校应强化校园环境里的红色文化打造,在校园核心区域精心构思规划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革命历史长廊等内容,把红色记忆跟校园景观精妙融汇,打造饱含红色文化的育人空间,助力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汲取红色文化的养分。学校要搞形式多样、内容丰盈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就学校而言,可定时举办红色经典诵读会、重走红军路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里培育深沉的家国情怀;开展主题一目了然的班会、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深度剖析革命先烈的感人史实,着实感悟革命先辈的高尚品格。学校还可邀请亲身走过革命历史的老前辈来校进行宣讲,令学生在同英雄模范真情恳切的对面交谈里,由红色精神进行感召与洗礼,学校也要着力找出红色实践活动中涌出的先进事例,借助身边的红色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勉励他们向贤看齐,争做新时代贤能接班人,在濡染无声,于长期不懈的红色文化熏陶里,学生心中必然会树起信仰的火炬,在行为间主动去践行家国情怀,成长为扛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
三、校企社区协同推进机制
红色文化教育绝非学校的单人演艺,社区携手合作发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把校内外红色资源整合起来,组建“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拓展与地方党史部门、革命纪念馆等的合作范畴,邀约专家学者开办党史专题讲座,协助学生梳理出革命脉络,加固理想信念堤坝。激励学生借假期前往革命老区、参观红色胜地,借实地探访之机感悟革命路程、领略革命情韵,实施“红色寻访”社会实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用镜头采录、笔墨刻画革命遗址与英雄壮举,在寻访红色足迹里传承红色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区志愿行动,以红色服务强化百姓情怀 [2]。与当地企业携手举办红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汲取劳模精神,力求成为红色文化宣扬与践行的典范,令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巨大力量,社区的互助合作里,学生于亲身体验里体悟革命历史,在志愿活动里传承红色血脉,革命传统实现蓬勃光大,红色文化育人的实际成效定会凸显。
结语:
民族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独特教育价值,从课程教学、文化建设、协同育人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创新方式方法,丰富红色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把红色文化这一“中国味”的育人元素做深做透,把爱党爱国的种子埋入学生心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 马存孝 . 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路径探析——以青海省为例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5,47(02):98-103.
[2] 杨雪荣 . 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融入民族地区学生日常生活影响的探究[J]. 新智慧,2024,(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