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的微波信号保护研究

作者

张威

吉林省广播电视局六五二台 130600

引言

微波信号因其频带宽、抗干扰性强等特性,成为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的关键技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及 5G 等新型通信技术的普及,微波传输通道面临多重挑战:城市建筑遮挡导致信号反射衰减、电磁频谱资源竞争加剧引发同频干扰、极端天气引发设备性能波动等。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微波传输故障中, 60% 以上与信号保护失效直接相关。因此,构建系统性微波信号保护体系已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

一、微波信号保护的核心技术路径

(一)数字滤波再生中继技术

数字微波传输采用再生中继模式,通过数字滤波技术消除信号传输中的噪声积累。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台为例,其采用 SDH(同步数字体系)传输网络,在干线组网中配置保护波道,利用环路结构实现节点冗余备份。当主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系统可在 50ms 内自动切换至备用波道,确保信号连续性。该技术使图像噪声比提升15dB,信号失真率降低至 0.3% 以下。

(二)空间分集与频率分集技术

针对多径效应引发的信号衰落,分集接收技术通过多天线或多频段传输提升信号稳定性。山西省广播电视局无线管理中心在太原至大同的微波链路中,采用双天线空间分集方案,将接收端信噪比从 12dB 提升至 18dB,有效抵抗了山区地形导致的反射干扰。此外,频率分集技术通过同时使用 2GHz 与 6GHz 频段传输相同信号,使链路可用性提升至 99.99% ,年故障时长从 12 小时压缩至不足10 分钟。

(三)自适应均衡与前向纠错编码

为应对高速移动接收场景下的多普勒频移,承德广播电视台在转播车系统中集成自适应均衡器,通过动态调整滤波器参数补偿信道失真。结合 RS(里德 - 所罗门)编码与卷积交织技术,系统误码率从 10-3 降至 10-6 ,即使在时速120km 的移动接收环境中,仍能保持4K 超高清信号无卡顿传输。

二、微波信号保护的管理策略创新

(一)全生命周期设备维护体系

建立“预防- 监测- 修复”三级维护机制:

预防性维护:制定设备巡检周期表,对发射机功率放大器、波导滤波器等关键部件实施月度性能测试,提前更换老化元件。

实时监测:部署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监控系统,对微波站电源电压、设备温度、信号强度等参数进行24 小时动态采集,异常阈值触发短信报警。

快速修复:建立区域化备件库,储备常用模块如本振源、中频处理器等,确保故障设备在4 小时内完成更换复用。

(二)电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针对城市规划引发的频段冲突,需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

频率规划:与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联合开展频谱扫描,识别并清理非法占用微波频段的信号源。

空间隔离:在新建高楼审批中强制要求设置微波传输走廊,确保发射天线与接收端视距无遮挡。例如,太原长风商务区通过规划150 米宽的微波传输带,使周边建筑高度限制在80 米以下,有效避免了信号遮挡问题。

动态避让:采用跳频技术规避突发干扰,当检测到同频段信号强度超过-70dBm 时,自动切换至备用频点,保障传输稳定性。

三、微波信号保护的创新实践案例

(一) 5G+ 微波融合传输系统

中国广电在2024 年冬奥会转播中,首次应用5G 与微波协同传输方案:主备链路设计:以微波作为主传输通道,5G 网络作为应急备份,通过SDN(软

件定义网络)控制器实现流量动态分配。

低时延编码:采用 H.265/HEVC 编码结合 SLA(服务等级协议)保障,使端到端时延稳定在80ms 以内,满足4K/8K 直播需求。

AI干扰预测:基于历史数据训练LSTM神经网络模型,提前48小时预测雨衰、雪衰等气象影响,自动调整发射功率与调制方式,使信号中断率降低 72% 。

(二)区块链赋能的信号溯源系统

为解决传输链路责任界定难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开发基于区块链的信号溯源平台:

数据上链:在微波站、分前端、用户终端部署 IoT 传感器,实时采集信号强度、误码率等指标并上链存证。

智能合约:设定信号质量阈值,当监测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故障定位流程,通过链上数据快速锁定故障节点。

可视化看板:开发Web3.0 管理界面,以热力图形式展示全省微波网络健康度,辅助运维人员精准决策。该系统使故障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年节约运维成本超300 万元。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微波信号保护仍面临两大挑战:

频谱资源稀缺: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C 波段(4-8GHz)频段竞争加剧,需加快向 Ku(12-18GHz)、Ka(26-40GHz)频段迁移。

量子通信冲击: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可能颠覆现有加密体系,需提前布局抗量子攻击的微波传输协议。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太赫兹波段探索:开展0.1-10THz 频段传输试验,突破现有频谱瓶颈。

AI 驱动的自愈网络: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微波传输模型,实现故障自诊断、自修复。

空天地一体化覆盖:融合低轨卫星、高空平台(HAPS)与地面微波站,构建全域无缝覆盖的传输网络。

结语

微波信号保护是广播电视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数字滤波、分集接收等核心技术突破,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电磁环境治理等策略创新,行业已构建起覆盖“技术- 管理- 生态”的全维度保护体系。面向6G 与量子通信时代,需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微波传输技术向更高带宽、更低时延、更强安全方向演进,为全球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维护新特征[J]. 黄寨军. 声屏世界,2022(S1)

[2]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 IP 技术的应用 [J]. 李佳鹏 . 视听 ,2022(09)

[3]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维护探讨 [J]. 伊拉木江·伊斯坎坦尔 . 传媒论坛 ,2021(17)

[4]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光纤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J]. 傅斌全 . 环球首映 ,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