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下医疗陪诊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驱动效应研究
卢义 任桐 易志银 杜诗涵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4
一、问题提出
我国《“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预计“十四五”时期,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 亿,占比将超过 20% ,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 ,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人口流动性大、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等问题导致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健康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产品的不断普及,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引入了数字化信息技术,而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因经济、社会、文化、身体等原因对网络预约挂号、排队呼叫系统、自助机操作等智能化设备很不适应 , 迫切需要他人协助。因此,人工陪诊服务孕育而生[2]。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陪诊服务是极具潜力的灵活就业选择。本次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陪诊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找出大学生将陪诊服务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进一步打开大学生就业空间,激发大学生就业活力,不断丰富关于陪诊、就业等话题的相关知识,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指导。
二、研究现状
表1 调查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借助问卷星发放 550 份问卷,回收 538 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 35 份,有效问卷 503 份,问卷有效率 91.45% 。调查样本男生占比 46.7% ,女生占比 53.5% 。覆盖了不同年级,大一占比 22.9% 、大二占比 26.2% 、大三占比 28.6% 、大四占比 22.3% 。医学类专业占比 51.3% ,非医学类专业占比 48.7% 。
表2 愿意从事医疗陪诊服务相关工作调查
根据表 2 的数据显示, 77.13% 的医学类专业学生表示愿意考虑从事医疗陪诊服务相关工作,同时有 89.92% 的调查对象表现出主动了解医疗陪诊服务相关知识的意愿。51.02% 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表示愿意考虑从事医疗陪诊服务相关工作,同时有 72.66%
表3 从事医疗陪诊服务相关工作可能面临的困难调查

通过对愿意从事医疗陪诊服务可能面临的困难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主要面临的困难;一是社保福利和工作风险方面,灵活就业社保保障缺失及医疗纠纷担责风险,让从业者担忧生活与工作稳定性;二是专业技能和晋升方面,因缺乏培训致服务质量难保障,且晋升渠道不明影响长期发展动力;三是客户资源获取难与工作时间不规律,限制业务量、干扰生活节奏,使工作生活难平衡 。总体而言,社保福利、工作风险、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等问题突出,为促进行业发展、吸引人才,需完善社保政策、建培训体系与晋升路径,助从业者解困,提升从业信心。
四、讨论与建议
( 一) 三维路径:优化医疗陪诊服务推广
为解决陪诊行业所面临信息传播不足、行业整体认知低等困境,推动陪诊行业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必不可少:一是可以通过校园精准推广,学校与线上教育平开展合作,例如与慕课(MOOC)、知乎、B 站等平台进行合作,开发“医疗陪诊服务入门”系列课程,覆盖服务内容、职业价值、技能要求等内容,以辅修课程吸引更多的泛兴趣群体;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医疗陪诊服务开放日”“职业体验日”等相关校园活动进行宣传渗透,邀请相关从业者给同学们分享真实案例,以及设置模拟陪诊场景体验区,降低认知门槛。二是社会进行公益宣传,各大医院进行联合宣教,在门诊大厅设置陪诊服务宣传屏,滚动播放服务流程与患者评价,对患者进行陪诊科普,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医院联合陪诊平台在科普的基础上可以推出“首次陪诊体验券”,通过医院渠道发放,让用户能体验到陪诊带来的便捷,吸引潜在用户并间接提升行业曝光度,让医院和平台达成双赢。三是精准投放社交媒体,红十字会、人口健康福利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抖音、
医疗陪诊服务是由专业的陪诊人员陪同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协助患者完成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一系列繁琐的就医流程,同时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健康咨询等服务。陪诊服务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就医体验,减轻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扰。
对于陪诊该服务的研究,刘素明, 穆琳, 田改改等(2024)提出:职业陪诊确实对应着不容忽视的社会痛点。陪诊师这项新职业的出现与发展,蕴含着发展新机遇 [1]。丁锐,戴瑞明,王彪,罗力,张天天(2025)从陪诊师和医生的角度探讨陪诊行业当前存在职业规范缺乏、法律责任界定模糊、从业者专业能力不足及监管空白等风险,进一步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强陪诊师的培训,完善线上平台的监管等建议。[3]
在现有陪诊服务的研究中,学者大多数将目光聚焦于陪诊服务的使用者,而较少从培训服务从事者角度进行研究。笔者从陪诊服务提供者入手,以重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重点分析大学生群体对陪诊服务的职业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医疗陪诊服务岗位与大学生所具备技能或特质的适配性特征,揭示大学生参与陪诊服务的驱动机制与制约因素,为构建 " 高校- 医院 - 政府” 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实证依据,填补 “银发经济” 与青年就业交叉领域的研究空白。
数据分析

的调查对象表现出主动了解医疗陪诊服务相关知识的意愿。总体来看,学生对于从事医疗陪诊服务相关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愿意考虑从事这类工作。
快手等网络平台,通过短视频为媒介,以娱乐形式展示陪诊服务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医疗知识科普,打破现有的就业偏见,获得大众认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 二) 双轨并进:推动医疗陪诊服务高质量发展
当前陪诊服务在行业支持体系、行业政策等存在明显短板,为弥补这些短板,提升行业整体规范,亟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可以由国家卫健委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医疗陪诊服务质量标准》,涵盖服务流程、人员资质、应急处理等细则,为医疗陪诊服务的有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政府需要创新灵活就业社保政策,推动试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针对陪诊员提供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差额补贴,在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先行试点,降低个人缴费压力,探索报销比例与条件,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 三) 三阶成长:培育医疗陪诊服务新生力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医疗陪诊服务的兴起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对于有兴趣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学生而言,提前参与相关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至关重要。一是可以主动参与学习医疗陪诊相关专业知识,如,选修学校或或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医疗陪诊服务类课程,系统学习服务内容、职业伦理、沟通技巧等知识。二是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入学校社团或相关志愿组织,通过参与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熟悉医疗陪诊服务流程,积累服务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三是积极拓展行业与职业认知。通过参加行业论坛或讲座、及时了解研究灵活就业社保政策,拓展对行业与职业的认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职业要求等内容,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素明 , 穆琳 , 田改改,等 . [J]. 国际援助 ,2024(13):118-120.
[2] 陈思颖 , 李朝婷 , 黄硕 . 老年患者陪诊服务需求 : 南京市实证研究 [J].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2024,13(11):1-6.
[3] 丁锐, 戴瑞明, 王彪, 等. 陪诊服务行业发展现状与强化监管对策:一项质性研究[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25,18(04):45-50.
基金项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学生科研项目:“老龄化社会下医疗陪诊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驱动效应研究-- 基于重庆高校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5GLXS12)
卢义,女,1989 年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任桐,女,2004 年生,大学本科在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易志银,女,2003 年生,大学本科在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杜诗涵,女,2004 年生,大学本科在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