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之风,作业助推动能
朱江
荆州市荆州小学
摘要:颁布“双减”政策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减负不再停留纸面,开始向教学实践层面落实。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应积极分享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实现教学改革层面的共同进步。本文首先阐述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原则,然后从内容、形式、分层三个角度阐述了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具体策略,强调作业设计应立足学生为主体,应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达到减负增效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双减;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引言
国家颁布“双减”政策的近两年时间内,优化课后作业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们的课改关键。随着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优化,积累了一些“双减”作业课改的经验。英语课后作业设计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一、“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巩固复习的参考,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工具。内容契合、形式多样趣味的作业,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整体发展的平衡性,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双减”政策有明显的学生为中心特征,关注学生的课后负担,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遵循“双减”要求进行课改,必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如何得高分,不能让学生只动手不动脑,不能不关注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距和爱好的偏差。
(二)促进学生发展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发展过程,从低到高逐步过渡,用低层次结构去构建高层次智慧。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处理不同智能角度促进学生的进步,传达新旧知识、加强语言技能、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教师设计英语作业的重要参考。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内容注重丰富、创造、全面
小学生正出于好奇心重、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枯燥、重复的英语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所以,小学英语作业内容设计应丰富、创造、全面,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设计作业时可结合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的特征,将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与谚语、绕口令、诗歌等文学文化形式结合去设计作业[1],如此既能够促使学生复习课上所学知识,又能够丰富作业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作业形式注重生动、有趣、多样
小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走目光,形式重复、单一的作业不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产生愉悦的情绪。教师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形式的生动、有趣和多样,契合小学生的需求。多元智能理论适合教师用来设计生动、有趣、多样的作业形式,适合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言语属于语言智能,视觉属于空间智能,音乐属于节奏智能,交流属于人际交往智能,自知属于自省智能,逻辑属于数学智能,身体属于动觉智能,自然属于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2]。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课设计生动、多样的英语作业形式,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成长。
1.语言智能作业
语言智能强的人多擅长阅读、模仿、倾听、辩论、演讲、写作。教师设计作业时可采用以上形式,丰富小学英语作业形式的不足。如从单一的朗读课文改为“为动画片里主人公介绍家庭成员片段配音”,如以全家福照片作为道具,录制介绍家庭成员的小视频,如大声为家长朗读与教材主题相关的绘本故事Can you play with me?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
2.空间智能作业
视觉作业多指与色彩、图形有关的作业,可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对色彩敏感的阶段,教师可设计空间智能作业如画简笔画、自制绘本、做思维导图等,可将英语知识、英语技能与趣味的视觉动作结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如自制家庭为主题的绘本,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展示家庭生活中的趣味,如用多种颜色的线条和图形制作本节课“This is my mother”的思维导图。
3.节奏智能作业
节奏智能作业主要指与韵律、节奏有关的作业,培养和展现学生在音调、音质、节奏方面的音乐潜能。小学英语学习中与音乐、节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儿歌、绕口令等方面,教师设计作业时可将作业与音乐进行结合,鼓励学生以本节课所需知识进行儿歌创编。如复习儿歌The family song,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This is my mother”内容,扩展或改编儿歌。通过复习儿歌,学生可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和句型,通过扩展儿歌,学生可将本节课的grandpa grandma纳入作业范围,通过改编儿歌,学生可在儿歌中加入自己掌握的其他句型,以展示和创编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作业设计注重分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能力水平和基础等级,教师不可默认学生处于同一水平而设计作业,必须做好分级分层设计工作。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潜能,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有不同的展现,教师设计作业时应提前了解学生所处层级、所具备的智能倾向或学习风格、学习习惯,为学生制定契合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因材施教。
比如在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三年级下册“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一课课后作业中,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侧重巩固学生对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的练习,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低级层次为跟随教材语篇音频读课文,达到流畅程度;中级层次为通过问答形式,聊一聊自己“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高级层次为与小组同学共同调查,小组人数大于4人,完成“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调查表。三个层次的作业最终都指向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的巩固,但完成过程的难度不同,学生可结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喜好选择一项去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结语
“双减”政策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对课后作业负担进行约束,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注重政策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进行作业内容、形式、分层级设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实现减负增效。本文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为基础,阐述“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原则和策略,共享作业设计经验,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点参考。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学习活动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2024GA005)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丽.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以外研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 (13): 195-198.
[2]闫慧敏.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以外研社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Module 9 Unit 1 This is my mother为例 [J]. 求知导刊, 2021, (01):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