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逻辑与传播效果
逯风暴
新疆日报社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短视频新闻在叙事逻辑上不同于传统新闻,更加强调时间压缩,碎片化叙事以及视觉主导等特点,满足了用户浏览速度快的习惯以及视觉刺激需求。但是,这一叙事方式能否有效地改善新闻传播效果,并通过叙事策略优化强化用户沉浸体验是目前新闻传播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旨在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短视频新闻叙事逻辑特点及对传播效果所产生的作用,从而为新闻媒体更好满足数字化时代发展需要提供优化策略。
1.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背景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与智能终端广泛使用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文字及长视频新闻逐渐表现出速度和即时性的局限性,短视频新闻则以其时长短,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等特点快速赢得了用户的眼球。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驱动下的短视频新闻,不仅打破了地域、时间等局限,还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为碎片化却又即时化 [1]。同时短视频内容以视觉冲击力和音效效果提升了信息的吸引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塑造用户的沉浸体验。
2.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逻辑特点
2.1 时间压缩与碎片化叙事
短视频新闻对新闻事件的展现往往采用压缩时间和精炼信息的方式来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限于时间长度,一条消息往往只保留了核心事实以及最为关键的图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快速地传达信息,而且能够让用户通过碎片化的观看快速地对事件形成认知。同时,要求新闻制作者对信息的结构要有限定的时间,做到逻辑关系的清晰性和可识别性,否则容易导致用户的认识出现偏差 [2]。碎片化叙事在增强内容传播灵活性的同时,却带来了信息完整性有限等问题,使得用户很难对事件背景和多角度观点进行整体把握 [3]。这一叙事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在信息的迅速传递和内容深度的维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要考虑到受众的即时获取,又要考虑到认知的准确性。
2.2 视觉主导与多模态表达
短视频新闻以视觉呈现能力为中心优势,叙事逻辑受到图像,声音,字幕多模态信息推动。画面选择,镜头剪辑,色彩调控及背景音效等在承载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塑造了事件的气氛与情绪倾向。比如通过镜头特写,慢动作或者快速转换等方式,能够凸显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或者紧迫感,同时背景音乐的韵律与音色增强了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同时字幕与图文的叠加更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让用户即使处于静音或者短暂逗留的状态下都可以了解事件的内容 [4]。这种多模态表达虽然强化了沉浸体验,但却需要叙事设计综合考虑视觉美学和信息传递效率以避免特效滥用对认知造成干扰。
2.3 情感引导与故事化呈现
短视频新闻叙事设计日益重视情感引导并以故事化呈现形式增强用户参与感。新闻事件往往从人物经历,事件冲突或者社会关注点等方面切入,从而构成一个剧情连贯,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在收看时有一种代入感。情感因素在增强内容吸引力的同时,还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新闻制作者须慎重对待情绪渲染和事实传递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故事化呈现不遮蔽事件的真正意义 [5]。合理的叙事安排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信息传递,情绪共鸣和用户参与相统一的效果,从而给新闻传播带来更加有效的影响力路径。
3. 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1 通过关键事件 + 背景补充 + 多角度观点组合,兼顾碎片化与完整
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中,信息碎片化往往导致受众对事件的认知片面。为了提升传播效果,可采用多层次的信息组合策略,即将事件背景、数据说明和多角度观点融入短视频内容中,既增强消息深度,又提供扩展信息途径。例如:2023 年,一段名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短视频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该视频通过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中国文物在英国博物馆的“逃亡”故事,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6]。视频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方式,结合历史背景、文化解读和专家观点,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图景。此外,视频还通过互动评论和分享,促进了观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讨论。媒体与信息战争期刊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短视频中实现信息的碎片化与完整性的平衡,通过多层次的信息组合策略,提升了传播效果和受众的认知深度。
3.2 精准使用视觉元素,避免信息噪声与认知干扰
视觉呈现构成了短视频新闻的核心诉求,然而视觉元素被误用会造成信息理解上的困惑或者对用户认知造成干扰。要在传播效率和信息准确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要在叙事设计上对画面及视觉效果进行严格甄别,让它们为新闻逻辑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吸引人的目光。比如通过重点画面的高对比度,具体色彩调控或者镜头运动等方式来凸显事件中的关键环节,而避免因迅速切换,过度特效或者无谓动态叠加而产生认知负荷。字幕,图解以及信息叠加都可以用来辅助细节或者说明背景,但是一定要确保符合画面信息,以免视觉上的冲突。
3.3 利用观看时长、互动行为、偏好标签构建用户画像
短视频新闻传播过程中用户行为数据对增强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平台通过对用户观看时长与互动行为以及偏好标签等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构建准确的用户画像并进行个性化推荐与内容优化。该数据驱动方法在提升用户匹配度的同时,也可以对内容呈现做出针对性调整,比如加强信息重点或者拓展背景内容等,以提升用户沉浸感与参与感。例如:抖音作为国内主流短视频平台之一,推荐算法主要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来构建个性化内容推荐体系。该平台对用户观看时长,点赞,评论和分享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用户喜好标签对推荐内容进行实时调节。比如在用户经常收看科技类视频的情况下,系统将重点推荐有关方面的信息;当用户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观看某种类型的视频内容时,系统会根据时间背景来推送与该视频相关的信息 [7]。另外,抖音也采取“破圈”战略,通过在不同方面引导用户对内容的关注来扩大自己的兴趣。比如平台将与用户当前感兴趣的非完全关联内容添加到用户推荐列表,以此来刺激用户探索欲望并推动信息获取多样化。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逻辑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通过本论文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对关键事件,背景信息与多角度观点结合的合理利用,并准确利用视觉元素与建构用户画像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慧 . 央视新闻客户端“双碳”议题短视频新闻框架研究 [D]. 扬州大学 ,2024.
[2] 施婕 .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特点与创作方法 [J]. 视听界 ,2024,(02):90-93.
[3] 徐方圆 . 视觉修辞语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英雄报道叙事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4] 陆诗敏. 灾害类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逻辑研究[D]. 广州大学,2023.
[5] 董馨蕊 . 内蒙古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叙事策略研究 [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6] 王娅萍 . 新京报“我们”短视频新闻叙事研究 [D]. 西南政法大学 ,2023.
[7] 叶大军 . 视频化生存时代短视频新闻的视觉表达机制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14(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