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零信任架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作者

金卓能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网络环境呈现出“云化、移动化、分布式”的特点,传统依赖防火墙、VPN 等边界设备的防护模式,因默认内部网络可信而存在巨大安全隐患。2023 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显示,78% 的网络攻击源自内部网络,其中权限滥用、身份盗用等问题占比达 65%。零信任架构由美国国防部于 2010 年提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应对复杂网络环境的主流安全框架。该架构打破“内外网”的安全边界,要求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验证,无论访问者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网络[1]。本文基于零信任架构的核心思想,构建覆盖“身份 - 权限 - 终端 - 数据”的全链路防护体系,为企业网络安全建设提供实践方案。

1 传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局限性

1.1 边界防护模式失效

传统网络安全防护以物理边界为核心防线,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划分内外网,默认内网为安全可信区域。然而,随着云计算、移动办公等技术的普及,员工可通过各类终端和网络接入企业系统,网络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这种静态边界防护难以应对动态接入场景,一旦外部攻击者突破边界防线,便能在内部网络中自由移动,对核心资源发起攻击。同时,内部网络中的终端设备、应用系统可能存在未知漏洞,成为潜在安全隐患,而边界防护机制无法对内部威胁进行有效管控,导致防护体系存在明显盲区。

1.2 身份认证机制单一

传统网络安全依赖静态密码、硬件密钥等单一认证方式,认证过程仅在访问初期进行,缺乏持续验证机制。静态密码易受暴力破解、字典攻击等手段威胁,且用户往往选择简单密码或重复使用密码,进一步降低认证安全性。硬件密钥虽相对安全,但存在丢失、被盗用的风险,且无法与访问场景动态关联。这种单一认证模式难以确认访问者的真实身份,也无法应对身份盗用后的持续访问行为,一旦身份凭证泄露,攻击者可长期非法访问系统资源,而防护体系难以察觉异常。

1.3 权限管理粗放

传统权限管理采用基于岗位的一次性授权模式,权限分配后长期有效,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权限划分往往基于部门或职位层级,未充分考虑实际业务需求,导致多数用户拥有超出工作所需的权限范围。同时,权限回收机制不完善,员工岗位变动或离职后,其原有权限未能及时注销,形成权限冗余。这种粗放的权限管理模式不仅增加了非授权访问的风险,还为攻击者提供了横向移动的便利,一旦某一低权限账户被攻破,攻击者可利用权限链逐步渗透至核心系统,对整个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零信任架构的核心要素与技术特征

2.1 核心要素

零信任架构的核心要素可概括为“三重验证”:身份验证,通过多因素认证(MFA)、生物识别等技术确认访问者身份的真实性;环境验证,检测访问设备的安全状态,如操作系统版本、补丁更新情况、是否安装恶意软件;行为验证,分析访问行为的合规性,通过建立用户行为基线,识别异常操作(如非工作时间登录、批量下载数据)。三重验证相互关联,形成动态信任评估机制,只有全部通过验证的访问请求才能获得授权[2]。

2.2 技术特征

零信任架构具有四个显著技术特征:微分段,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独立安全域,每个域设置严格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攻击者横向移动;最小权限原则,根据“必要且足够”的原则分配权限,且权限随访问场景动态调整;持续监测,通过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实时采集网络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深度可视化,利用网络流量分析、资产测绘技术,实现对网络拓扑、资产状态、访问路径的全面掌控,为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2.3 与传统架构的差异

零信任架构与传统架构的本质区别在于信任模型:传统架构是“默认信任”,零信任架构是“默认不信任”;传统架构依赖静态防御,零信任架构强调动态自适应防护;传统架构聚焦网络边界,零信任架构关注“身份 - 资源”的访问链路。例如,在数据中心访问场景中,传统架构仅验证用户是否在内部网络,零信任架构则需验证用户身份、设备安全状态、访问目的等多重因素,并在访问过程中持续监测行为是否异常。

3 基于零信任架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3.1 动态身份认证体系

动态身份认证体系打破传统单一验证模式,构建多层级、全周期的身份核验机制。基础层采用多因素融合认证,整合密码、生物特征、硬件标识等多种验证因子,通过因子间的互补性提升身份确认的准确性,避免单一因子失效导致的认证漏洞。不同安全等级的资源对应差异化的认证强度,核心业务系统需启用更高层级的因子组合,确保关键资源的访问门槛与安全需求匹配 [3]。

认证过程与访问场景深度绑定,通过采集设备环境、网络位置、访问时间等上下文信息,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当访问场景出现异常特征时,自动触发额外验证环节,形成弹性认证机制,既保障安全又兼顾访问便捷性。同时,将一次性认证升级为持续验证模式,在整个访问周期内实时监测用户行为特征,通过与历史行为基线的比对,识别身份冒用或权限滥用等异常情况,确保访问过程的合法性始终可控。这种动态调整的认证体系,能够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精准识别真实身份,为后续权限分配和行为管控奠定基础。

3.2 细粒度权限管控机制

基于“最小权限 + 动态调整”原则设计权限管理机制:建立用户 - 角色- 权限的映射关系,根据岗位职责定义角色权限,如普通员工仅能访问与其工作相关的非敏感数据;采用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将时间、地点、设备状态等作为权限分配的条件,例如“仅允许在办公时间、通过公司设备访问财务系统”;定期开展权限审计,利用自动化工具识别权限过剩、休眠账户等问题,及时回收冗余权限。

3.3 全终端安全防护网络

实现终端、网络、数据的协同防护:终端层面,部署端点检测与响应(EDR)工具,实时监测终端的恶意行为,对异常进程进行隔离处置;网络层面,通过微分段技术将网络划分为客户区、办公区、核心业务区等安全域,域间通信需通过防火墙严格验证,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层面,对敏感数据进行分类分级,采用加密技术(如 AES-256)保护数据传输与存储,同时部署数据防泄漏(DLP)系统,防止数据被非法拷贝、传输。

4 结语

基于零信任架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动态身份认证、细粒度权限管控、全终端协同防护,有效弥补了传统防护模式的不足,适应了数字化时代网络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分阶段推进零信任转型:初期聚焦核心系统的防护升级,中期实现全网络微分段与权限重构,最终建成“身份为中心、数据为边界”的安全架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入,零信任架构将向“智能决策、自主防御”方向发展,为网络安全提供更主动、更精准的防护能力,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郑冠雄 , 张美萍 , 刘山葆 , 沈铎 . 基于零信任的内部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J]. 广东通信技术 ,2025,45(5):70-75.

[2] 杭同喜 . 基于零信任的广播电视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研究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5,52(1):98-101.

[3] 吴晨刚 . 一种零信任网络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5(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