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融媒产品实现严肃新闻轻量化传播的优势和创新路径
赵琳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650100
融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音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因其独特的伴随性和便捷性,受到媒体和用户的喜爱。音频与其他媒介形式相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方式,实现对新闻报道的轻量化传播,满足了用户在快节奏生活中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2024 年,云南网主导策划的“75秒·听云南见中国”音频融媒系列报道,为研究音频融媒实现严肃新闻的轻量化传播提供了生动案例。
一、“75 秒·听云南见中国”音频融媒系列报道特点分析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云南网联合云南省委党史办特别策划了 75 秒·听云南见中国音频融媒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从 75 年来发生在云南的重大事件中,筛选出 25 件“云南给中国甚至世界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作为报道题材,勾勒云南发展的里程碑。
25 期承载 25 个事件,每期通过 75 秒音频、一张海报、三百到五百字短文回顾一个事件,综合运用声音、图画、文字,为用户呈现重大事件的核心内涵。短小精悍的篇幅、浅显易懂的文字、可伴随收听的音频,降低了受众的阅听门槛,让严肃题材的正面宣传更易直抵受众。系列报道连续20 多天在云南网、云南发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等平台刊发后,全网阅读量破千万,唤起了云南人的集体记忆,激发了广大网友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作为一个以音频为主要元素的轻量化传播融媒产品,它适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态势,满足了年轻群体的内容消费需求。
音频“轻量化”,快速听。音频每期 75 秒,突出献礼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的特殊意义。音频文本严格按照 75 秒容纳的文字量精心设计,直击历史现场、事件核心,力求75 秒内最大程度地给受众传递关键信息、生动细节。音频采用主播播讲 + 历史同期声 + 背景声效的编排模式,代入感强烈,能引导听众进入特定的情境,沉浸式体验重大事件的非凡时刻,并留下深刻记忆。例如,《1951 年,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中签字代表方有富(哈尼族)讲述当年盟誓的场景,感人至深;《1961 年,邱钟惠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子世界冠军》比赛现场观众的欢呼雀跃,她本人说“女子也能拿冠军”,非常鼓舞后人;《上世纪 80 年代,工业“五朵金花”绽放》市民回忆骑春花自行车和乘坐茶花汽车的经历,让人熟悉又亲切。75 秒音频,让用户无论在静止或者活动状态,都能便利接收信息。
文本“轻量化”,快速读。每期文本短则三百字,长则五百字,是对音频内容的适当延展,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大事件。文字叙述视角以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与普通群众的关系为切入,既有宏观高度又不失百姓温度,消弭了重大事件与普通人的疏离感,让用户感受到每个人都在时代的大潮中前进。
图片“轻量化”,快速看。每期内容配制一张海报,海报以新闻现场图片为素材,加以圆环和时间指针元素,形成形似唱片的海报,体现报道的音频属性和时代感。颜色用红色作为主基调,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为时间节点,设计了由暗变亮的三种红色,体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
该系列报道共25 期,一期一个事件的推送方式,好似一天一集的电视剧,吊起了受众胃口,许多喜欢这一报道的受众形成了每天追听的习惯。虽然是时政类题材,但每期音频的完播率稳定在 90% 以上,短音频加短图文的互补协调,让用户通过“听看双通道”强化了信息的认知,小成本制作实现了高触达的传播效果。
二、轻量化音频融媒产品传播严肃新闻的优势
“轻量化”的概念源于汽车工业技术的设计优化研究,其核心是追求效率与效能的平衡。[1] 新闻报道领域的轻量化传播,是指在保证信息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形式简化、内容聚焦、渠道适配等方式,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认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传播效率的新型传播策略。轻量化不是浅薄化,而是“信息密度的升级”,用更精巧的包装承载更精准的价值。
时政新闻与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因其内容的严肃性与信息高密度,以及语言冷静刻板的调性,往往给读者构成了较高的阅读门槛。从云南网“75秒·听云南见中国”音频融媒系列报道的案例可以看出,短音频为主要元素的融媒产品所具备的多种特性,显著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能。
伴随性特征。无需投入视觉注意,音频可无缝嵌入用户的碎片场景,使新闻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特别契合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消费习惯。
人格化传播。主播用更加贴近生活、富于个人情感的口语化语言来阐述新闻事件,使用户更易于理解新闻内涵,主播的语调、节奏传递出情绪,相较于文字更易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声音叙事赋能。音频注重引用新闻现场的环境声、人物采访的同期声,与后期制作的背景音效共同构建出沉浸式新闻体验,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和在场感,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更易引起受众注意力,同时也可避免视觉信息过载带来的注意力分散问题。
丰富的表达方式。除了音频,结合图片、图表、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将复杂信息可视化,降低阅读难度,同时增强内容的吸引力。
较少的信息量。有选择地呈现新闻核心内容,避免一次性堆砌过多信息,引导受众记住最重要的内容。
多端适配。音频产品可嵌入社交媒体(如微信音频条)、智能终端(车载系统、智能音箱),可在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二次分发,形成“一次生产、多端适配”的传播矩阵,吸引年轻用户关注严肃时政议题。
三、音频融媒产品的价值和创新应用路径
在媒介融合持续深化的当下,音频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在融媒体报道中频繁应用。以音频为核心元素的融媒产品凭借其独特价值,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用户端来说,音频的优势在于可以较少投入注意力,伴随性的特质使音频能够适配车载、通勤、吃饭、睡前等碎片化场景,用户在视觉受限时也能同步接收信息。相同长度的音频制品所占的电子设备的记忆容量要比影像制品少,消耗的网络流量低,便于下载和传播。声音的亲密性和音效的丰富性,带给人亲切的感受和更多的听觉享受,信息到达用户的效果更好。
对制作端来说,音频制作消耗的人、财、物、时间成本显著低于视频。视频制作需要摄像、灯光、后期等复杂环节,而纯音频生产仅需录音设备和剪辑软件,运用 AI 语音识别技术辅助剪辑,还可将数小时的素材压缩为分钟级精华音频,产品制作效率成倍提升。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产出的作品和制作成本有限的机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音频用户持续增长。据统计,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了 5.4 亿人, 41.44% 的用户单次使用在线音频的时长为1 小时-2 小时,33.82% 的用户单次使用时长为30 分钟-1 小时,从音频使用数据以及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来看,音频产品的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用户也有深度聆听内容的需求,这些都为创作音频融媒产品准备了受众基础。结合近年来主流媒体创作的优秀音频融媒产品来看,打造精品化的音频融媒产品,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深挖重大主题,产出精品化内容。立足主流媒体职责,聚焦时代重大主题。可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关心的议题等进行深度挖掘,融合多种声音表现形式,如广播剧、地方戏曲等,通过专业团队的精良制作,产出思想性、艺术性、听觉性俱佳的音频融媒作品,提升主旋律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传递主流价值观,彰显媒体担当。
拓展多元化题材,满足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音频的优势,内容积极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个人成长所需的情感陪伴、心理健康等领域拓展延伸,并逐步把内容供给和相关服务链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相对专业的垂类音频产品。
技术应用智能化、沉浸式。随着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广泛应用,AIGC 技术将在音频内容生产中发挥更多作用,从内容策划、脚本撰写到音频合成,智能化将贯穿全流程,实现内容高效生产,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帮助提升内容创新能力。
当前,有条件的主流媒体正在对空间音频技术进行研究,致力于创造一种突破传统二维音频局限的三维声音,可用于还原新闻报道中的现场音效、打造文化节目中的沉浸式场景等,探索其在新闻采编工作流程、融媒体产品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更好地增强内容感染力与吸引力,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2]
传播跨平台,分发精准化。主流媒体制作的音频融媒产品应有跨平台传播思维,除自身平台外,还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音频平台传播,与实体场所,如书店、咖啡馆等合作,拓宽传播边界,扩大内容覆盖面,触达更多潜在用户。
拥有网站、客户端的媒体,可以尝试打造音频频道,集中音频内容资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捕捉用户兴趣偏好,对用户实现 “一人一策”的内容精准推送。
参考文献:
[1] 时政报道的“轻量化”传播——以央视《物印初心》为例 ,[J]《新闻爱好者》2020(1)
[2] 空间音频技术的新华“密码”,[J]《传媒》2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