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汽轮机通流改造与性能提升策略研究
张静谧
合肥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源分公司 230088
作为能量转换的关键设备,热电厂汽轮机的运行性能影响着整个电厂的经济性与稳定性。通流部分在汽轮机长期运行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结垢等问题,造成通流效率下降、能耗上升。当前对能源高效利用的要求,使传统维护方式难以满足,通流改造成为提升汽轮机性能的重要途径。相关技术近年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通流改造可行方案,但实际应用中,结合具体设备状态制定有效改造与提升策略,仍需深入研究。
一、热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蒸汽的流动特性与能量转换效率,直接受汽轮机通流部分包含的喷嘴、动叶、隔板等部件具有的结构参数与运行状态作用。通道表面存在的磨损或腐蚀,会增大蒸汽流动时的阻力,造成能量损失增加。动叶与静叶的型线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出现变形,改变蒸汽流动轨迹,让部分蒸汽无法按设计路径流动,导致有效功输出减少。
通流效率受间隙控制影响。动叶与隔板之间的径向间隙、轴向间隙超过设计值,蒸汽泄漏量会增加,这部分不参与做功的蒸汽直接降低汽轮机内效率。机组运行时间延长,轴承磨损、转子挠度变化等因素会使间隙逐渐增大,进一步加剧效率下降。通流部分性能与蒸汽品质相关,蒸汽中含有的杂质会在通流部件表面形成结垢,改变通道流通面积,降低表面光滑度,增加流动阻力;结垢层具有的较低热导率会影响传热效果,导致蒸汽参数偏离设计值,影响汽轮机做功能力。
二、热电厂汽轮机通流改造的核心要点
提升蒸汽流动效率是通流改造的目标,需结合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对关键部件进行优化设计与更换。动叶与静叶的型线优化是通流改造的核心内容,基于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重新设计叶片型线,使蒸汽在叶片通道内流动更顺畅,减少涡流与冲击损失,选用的新型叶片材料需考虑耐高温、耐磨损性能,以延长叶片使用寿命,减少因磨损导致的性能下降。
间隙控制技术的应用是通流改造的关键环节,需采用柔性密封装置减少蒸汽泄漏,同时精确调整转子与静子的同心度,确保间隙处于设计范围内,改造过程中结合机组运行参数对间隙进行动态优化,使不同工况下的泄漏损失均处于较低水平。通流部分的流场协同优化同样重要,因蒸汽在各级叶片中的流动状态相互影响,单级叶片优化难以实现整体性能最大化,需对整个通流部分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分析各级之间的匹配关系,调整叶片排列方式与间距,使蒸汽能量在各级中得到合理分配,提升通流部分整体效率。
三、热电厂汽轮机性能提升路径
(一)基于运行数据的动态优化
构建汽轮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需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通流部分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实时采集,这些实时参数是建立动态性能评估模型的基础数据。动态性能评估模型通过对参数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可精准识别通流部分可能出现的性能衰减前兆,为提前制定针对性调整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在实际运行中,当监测系统捕捉到某级叶片后的压力偏差超过设定阈值时,会自动发出提示,促使相关人员对该级叶片的间隙进行检查与调整,通过这样的及时干预,有效避免通流部分性能进一步恶化。
汽轮机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需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挖掘,从中找出不同工况下的最优运行参数组合。电厂的负荷变化规律是动态调整蒸汽参数与通流部分运行状态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规律进行调整,能让汽轮机在变工况下始终保持较高运行效率,比如在低负荷时段,通过调整叶片角度改变通流面积,可适应蒸汽流量变化,减少节流损失,保障汽轮机在低负荷状态下的运行经济性。
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形成的动态优化体系具备较强实时性和适应性。实时采集的参数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新鲜数据来源,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最优参数组合又指导着物联网监测系统下的实时调整,两者协同配合,使汽轮机运行状态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不断趋近最优状态,实现性能持续
提升。
(二)新型材料与涂层技术的应用
汽轮机整体运行效率受通流部件表面性能影响显著,采用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涂层材料处理通流部件表面,可以有效减少蒸汽中杂质在部件表面的沉积。这类涂层材料表面能较低,使得结垢物难以附着,同时在蒸汽流动的冲刷下,已附着的少量结垢物可自行脱落,长期维持通道表面的光滑度。相较于传统定期清洗方式,采用这种涂层材料处理,能减少因停机清洗造成的生产中断损失,确保通流部分长期高效运行。
叶片等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直接影响其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在这些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实现了复杂型线的精准加工。传统工艺制造特殊结构叶片存在诸多限制,而增材制造技术可生产出带有内部冷却通道的叶片等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结构。带有内部冷却通道的叶片散热性能显著提高,使汽轮机可在更高蒸汽参数下运行,提升单机出力。同时,增材制造技术材料利用率更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制造成本,为通流改造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成本优势。新型材料与涂层技术的应用并非只是简单提升汽轮机部件性能,更是对汽轮机运行理念的革新,通过改进材料和涂层,从根源上减少结垢、磨损等影响汽轮机性能的不利因素,让汽轮机运行更稳定、高效,为其性能持续提升筑牢物质基础。
(三)智能化控制与调节系统的集成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开发通流部分虚拟仿真系统,将汽轮机通流部分物理模型与实时运行数据有机结合,构建出与实际通流部分高度一致的虚拟镜像,该虚拟镜像模拟功能强大,可模拟不同改造方案对通流性能的影响,在实际改造前对方案进行验证与优化,大幅降低改造风险。此外,虚拟仿真系统还可用于运行人员培训,通过模拟各类运行工况,让运行人员在虚拟环境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对通流部分运行状态的判断与调整能力。
在汽轮机控制系统中集成智能调节算法,可实现通流部分运行参数的自适应调节。该系统能根据蒸汽参数、负荷变化等实时数据,自动调整叶片角度、阀门开度等,确保通流部分始终处于最优运行状态。当蒸汽压力出现波动时,智能算法可快速响应,计算出最佳阀门开度组合,通过及时调整减少压力波动对通流效率的影响,提升机组运行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运行数据的动态优化、新型材料与涂层技术的应用及智能化控制与调节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新颖且有效的方案,助力热电厂汽轮机通流改造与运行性能的显著提升,这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途径,其实现需深入分析通流部分性能影响因素,结合新型技术与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姚 铭 鑫 . 汽 轮 机 通 流 部 分 改 造 对 性 能 的 影 响 [J]. 电 力 系 统 装备 ,2025(3):62-64.
[2] 张登堂 . 热电厂汽轮机通流改造及安全管理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2(1):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