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问题的研究

作者

闯佳文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 11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是关键。要加强党对高职院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办学治校重点改革任务的全面领导,要持续推动党的建设融入学校职业教育定位,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融入专业群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现状

《2024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呈现系统推进态势。

(一)融合责任压得更实。一是主体责任明晰,《职业教育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指导意见》明确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要求院校制定“党建责任清单”与“业务融合路线图”。实行“双汇报”制度,将融合成效、党建支撑作用纳入党委书记述职内容。二是融合领域明确,院校党委牵头组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专班,研究推动专业群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带头人培育等重点工作。

(二)融合路径日趋多样。一是组织联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同步设立联合党支部;实习基地推行“双导师 + 党建辅导员”制度。二是资源转化,运用红色资源开发“专业群 + 思政链”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将企业劳动模范、工匠党员聘为“产业思政导师”。

(三)融合成果逐步显现。一是融合主体,“双带头人工程”全国覆盖率达92% 。东部省份超 80% 建成高职院校与专业领域党建联建共同体。二是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全域覆盖,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累计建成 1200 个,覆盖全部19 个专业大类;开发“红色工匠”课程资源库,工程实训与“红色精神”结合成果展现。

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理念树得不牢。一是融入理念未能在全体党员中树立起来,普遍存在认为融合工作仅是校党委和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普通教职工党员未能主动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工作理论成果与实践过程运用到专业教育教学中。二是有机融入意识不够,仅采用理论学习方式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推动树牢“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理念不够有力;组织生活局限于文件传达、参观活动,未能深入实训基地、实习地点、校企合作项目等教学主战场;缺乏对党的优良作风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融合的主动精神。三是路径探索能动性不强,将党建工作看作“增加任务”,缺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融合路径设计,简单复制普通高校模式。

(二)融合机制运行不畅。一是制度框架尚未建立健全,“党建 - 教学”一体化制度尚未健全,党委工作部门与教育教学部门权责不够清晰,关键环节出现多头指挥或责任真空。二是考核导向不够突出,党建教学分开考核,党建考核重会议次数、参加人数、党员发展数量等,教学考核重课时量、发表数、获奖率、就业率等,二者指标未能有机融合。三是专项支持力度不够。党建经费多用于培训、活动、场馆建设等,教学经费专注设备采购、实习实训等,缺乏校企党建课程开发、“专业群 + 思政链”建设等交叉领域专项资金支持。

(三)融合载体乏力失能。一是主体能力还有欠缺, 党务干部教学能力、产业经验及实训水平有欠缺;教师党建能力培训体系缺位,专业教师包括双待头人的党建理论实践能力不够强,二者导致融合载体开发、路径探索、课程思政等成效不够显著。二是新工具新载体运用不够,党建形式仍以听课、参观、劳动为主,未将技术升级与青年文化纳入融合设计,未结合数字实训、智慧工厂等教育教学新技术,传统党建形式对00 后学生吸引力不够。三是校企党建“联而不动”,企业导师参与率不够,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率低。

三、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举措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 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体系。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有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责任。

2. 压实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建立三级党建责任清单,为基层党组织赋权、赋责、赋能,明确党组织书记主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推动党组织在重大办学问题、重要事项上把好政治关。

(二)构建“党建 + 专业群”一体化组织体系。

推动党的组织优势直接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基层战斗保垒在基层教学单元全面贯彻落实。

1. 优化支部设置。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教研室或核心课程团队上,使党的基层组织覆盖教育教学基本单元,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跟进、同落实。

2. 强化“双带头人”培育,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一体推进“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建设,着力推动双重身份一体增能,确保支部书记既懂党建、又精业务,能够有效领导教育教学工作。

3. 全面融合组织生活与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政策解读、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研讨、教学改革等内容有机融入“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中,解决党建业务两层皮问题。

(三)畅通“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将思想政治教育之“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水”,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1. 组织开发特色资源。党组织牵头、党员骨干教师担当、全体教师参与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结合地方党史、产业史、行业发展史开发“红色职教资源库”“红色研学基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 发挥模范党员教师先锋作用。设立“课程思政党员先锋岗”,鼓励党员教师带头运用国家课程思政资源,带头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带头开发“专业群 + 思政链”,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精品课,形成可推广经验。

3. 支部活动与集体备课相融合。以党支部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邀请党委领导、行业专家、思政教师、实习实训教师、劳模工匠参与共同研究专业群建设、教学标准、课程内容、思政元素融入等。

(四)创新“党建服务地区发展”实践载体

将党的组织活动延伸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使学生在职业场景和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水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锻炼,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校企党建联建共建。与合作企业、产业园区、所在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立联建共建机制。共建“联合党支部”“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党员志愿服务站”、“红色工匠培育基地”等实践平台。

2. 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党性教育。设立“实践教学临时党支部”,配备思政导师和企业党员导师,在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党性教育。一体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3. 党员师生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组织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政策宣讲、社区服务、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党的宗旨意识,增强服务地区发展的情怀和能力。

(五)完善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保障体系

1. 严格制度落实。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成效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干部考核、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等评价考核体系,形成鲜明导向。

2. 强化能力提升。加强对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党务工作者包括“双带头人”、专业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建设成果、课程思政方法、产教融合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3. 营造良好氛围。及时运用全国范围内的可借鉴案例,及时总结宣传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和突出成效,营造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4 年)

[2]《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21 年)

[3]《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通知》(教育部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