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曲英丽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我国农村老龄化呈“速度快、程度深、空巢化突出”特征,农村 60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 20% ,偏远地区达 30%< 。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因青壮年外出务工失撑,农村养老面临“谁来养、怎么养、养得起”难题:政府养老服务虽基础覆盖,但受财政与管理限制,难满足个性化需求;本土资源分散且未有效整合。公益组织凭贴近基层、响应灵活、服务创新的特点,成为补养老短板的重要力量,可通过募捐与志愿活动补资源、精准设计服务。但实践中,其参与仍处探索阶段,资金短缺限规模、人才匮乏降质量、服务碎片化缺持续、合作不畅难聚合力。因此,研究其参与路径、破发展困境,关乎农村老人晚年生活,更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1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1.1 弥补政府资源不足

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投入不少,如建村级互助养老点、发养老补贴、配医疗设备,但受地方财政差异和管理幅度限制,仍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1]。中西部偏远农村问题更明显,部分村庄养老点设施旧、专业照料人员少,独居、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需求得不到覆盖。公益组织可发挥补充作用: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募捐,对接企业、基金会及个人捐赠,注入资金;另一方面招募社区志愿者、返乡青年,组建队伍提供人力。例如,部分公益组织开展“爱心助老”项目,为贫困老人捐米面油、保暖衣,还联合医护志愿者下乡问诊、管慢性病,切实缓解政府资源压力,减轻基层养老负担。

1.2 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早已超越基础物质生活保障,精神文化慰藉、专业健康护理、日常安全守护等需求日益突出,且不同群体需求差异显著:独居老人渴望陪伴交流,失能老人急需康复护理,低龄健康老人则期待社交与学习机会。公益组织能深入农村调研,精准匹配需求设计服务。针对精神文化匮乏问题,不少公益组织定期邀请文艺团队下乡,表演戏曲、民歌等贴合老人喜好的节目;同时开办流动老年大学,开设书法、手工、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此外,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公益组织还会联合医护人员提供上门体检、慢性病随访服务,全方位覆盖不同老人的需求,让农村老年人不仅生活有保障,精神也能得到充实 [2]。

1.3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长期以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种类丰富,可提供专业护理、文娱活动等多元服务,而农村地区受资源限制,养老服务多停留在基础照料层面,部分偏远村庄甚至缺乏基本养老设施,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同等质量的服务。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能将社会资源与关爱精准输送至农村,填补这一差距。它们通过建立乡村养老服务站、引入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与城市同质的优质服务,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咨询、文娱活动等服务。这种均衡化的服务供给,不仅让农村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会温暖,显著增强其幸福感与获得感,还减少了因养老资源不均引发的矛盾,为农村社会稳定筑牢基础,有力推动了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2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2.1 资金短缺

公益组织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社会捐赠,仅搭配少量政府资助,整体资金规模有限且受外界影响大,稳定性差。而在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的制约,居民和企业的社会捐赠积极性普遍不高,进一步加剧了公益组织的资金压力。这直接导致公益组织在开展农村养老服务项目时,常面临资金瓶颈。比如部分公益组织因资金不足,无法购置康复护理床、智能监测设备等先进养老服务设备,只能提供基础照料,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2.2 专业人才匮乏

农村养老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公益组织在此方面短板尽显,难以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医疗、教育资源匮乏,工作环境艰苦,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薪资待遇也普遍偏低,难以满足专业人才生活与发展需求。同时,公益组织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培训机会稀缺,且激励机制缺失,员工晋升渠道不明,难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如此一来,专业人才望而却步,导致公益组织在服务农村老人时,难以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严重限制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3]。

2.3 服务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当下公益组织投身农村养老服务,多聚焦短期项目,欠缺对长期发展的通盘考量与系统规划,服务内容零散,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护理等服务各自为政,未能有机整合,难以搭建起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4]。而且,受制于资金时常断流、专业人力稀缺等因素,不少项目往往难以为继。例如某公益组织开展的农村老人健康体检项目,仅执行两期便因资金告罄而终止,无法为老人提供连贯、稳定的健康跟踪服务,极大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实际成效。

2.4 与政府、其他组织合作不畅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时,在沟通协调方面问题丛生。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未能充分考量公益组织的实际运作需求,资源分配也向自身主导项目倾斜,对公益组织支持引导不足。而公益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时,缺少高效协作机制,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导致服务内容重叠,如多个组织在同一村庄重复开展基础生活照料服务,却忽视精神关怀,造成资源浪费。各方难以形成合力,极大阻碍了农村养老服务整体效果的提升。

3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实践路径

3.1 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公益组织需打破依赖单一捐赠的局限,从多维度积极拓展多元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主动对接企业,借助企业的资金实力与资源优势,通过公益项目共建、企业冠名赞助等方式吸引支持,例如与当地特色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义卖活动,将销售收益全额投入农村养老服务,既帮助农户拓宽销路,又为养老服务筹得稳定资金。另一方面创新募捐形式,依托公益平台、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渠道发起线上募捐,如推出“月度助老计划”“一对一帮扶”等项目,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同时,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农村养老服务专项资助、办公场地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全方位提升资金保障能力,为农村养老服务的长期稳定开展筑牢基础。

3.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公益组织需以“培养、引进、提升”三维发力,系统性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在人才培养上,主动对接开设养老服务、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的高校及职业院校,共建定向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农村养老实际需求设置课程,除基础护理技能外,增设方言沟通技巧、农村常见慢性病照护、老年人心理疏导等特色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既懂专业又接地气,能快速适配农村服务场景。在人才引进上,针对农村工作环境短板优化保障措施:协调当地村委提供配套住宿,开通往返县城的通勤班车改善交通条件;制定高于当地同岗位 10%-15% 的薪酬体系,同时配套年度“星级护理员”评优、从一线服务岗到管理岗的晋升通道,用待遇与发展空间吸引专业人才扎根。在能力提升上,每季度邀请医护专家、资深养老管理者开展线下培训,内容涵盖康复护理新技能、失能老人照护规范等;每半年组织员工赴城市优质养老机构开展跨区域交流学习,通过实操观摩、案例研讨更新服务理念,持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切实满足农村老年人在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多样化专业需求。

3.3 构建系统、持续的服务模式

公益组织需先制定贴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服务规划,以“全周期、多维度”为核心构建系统服务模式。整合本地医疗站、文化站、志愿者团队等资源,打造覆盖生活照料(如助餐助洁)、医疗护理(如定期体检)、精神慰藉(如陪伴聊天)的全方位体系。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健康状况、需求偏好,每季度动态跟踪评估,根据变化调整服务内容,比如为术后老人增加康复护理频次。同时,与其他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分工协作,形成服务合力,避免短期项目断层,保障农村养老服务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3.4 加强与政府、其他组织的合作

公益组织需主动搭建多方合作桥梁,强化与政府及其他组织的协同。在与政府合作上,定期与民政、卫健等部门沟通,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农村养老服务项目,如村级养老服务站运营、养老补贴发放协助等,以此争取政策倾斜与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季度座谈会、线上沟通群等,及时掌握养老政策更新、资源分配动态,避免服务与政策脱节 [5]。在与其他组织合作方面,聚焦资源互补:联合医疗机构组建流动医疗团队,为农村老人提供半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及慢性病随访;携手社区组织开展“养老知识讲座”“邻里助老”等活动,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形成多方联动的农村养老服务合力。

4 案例分析

4.1 某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实践

以“洮北区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组织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长期的养老服务项目。在资金筹集方面,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活动,获得了企业的资金赞助;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募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在服务模式上,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定期上门探访、组织社区活动、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4.2 案例启示

该案例表明,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需注重创新资金筹集方式以破资金困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填补专业缺口,构建系统服务模式覆盖多元需求,同时积极与政府、企业、院校合作。唯有通过这几方面发力,才能有效提高公益组织的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切实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优质、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助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公益组织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具有弥补政府资源不足、满足老人多元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价值,是完善农村养老体系的关键力量。但当前其参与仍面临显著困境,资金来源单一不稳定制约服务开展,专业人才匮乏降低服务质量,服务碎片化与合作不畅进一步影响效能。而拓展多元资金渠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系统持续服务模式、深化多方协同合作的实践路径,能针对性破解这些问题,助力公益组织突破发展瓶颈,更高效地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保障。

5.2 展望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系统持续的服务模式以及加强与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合作等实践路径,公益组织能够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随着社会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益组织应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公益组织的支持力度,形成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格局,为农村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祖利 , 李泽坤 .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的对策研究——以韶关市董塘镇新龙村为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03):58-63.

[2]胡文慧. 新时代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吉林大学,2021.

[3]王鹤. 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山东大学,2023.

[4]彭金玉 , 顾金华 . 完善和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以诸暨市南门社区为例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3(02):20-22.

[5]李刚. 老龄化背景下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养老对策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