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我市巴文化高地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金玉容

中共渠县县委党校 四川省达州市 635200

一、渠县打造全国巴文化探源融合创新发展高地发展现状

(一)坚持规划引领,精准施策绘就文化“发展蓝图”

1. 高站位抓认识,推进文化发展建设。聚焦文化强县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渠县工程。将“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高地”纳入县委“331”战略目标,高规格召开县委文化工作会议、渠县第二届文化旅游对外发展大会,争创“天府旅游名县”,让文化成为建设“强富美高”社会主义现代化渠县的强大力量和鲜明标识。

2. 高标准抓规划,谋定文化发展路径。出台《建设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高地的决定》,坚持文化与经济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与生态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四个同步,明确 2025 年实施“12345”发展路径,打造 1 个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成传承、研学2 个基地,实施文旅示范、创新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意利用“3 大工程”,推出文创产品研发、特色文旅节会、文化体验消费创新和文旅品牌营销等“4 大活动”,建成考古发掘中心、保护示范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展示利用中心和旅游示范中心“5 个中心”,全面提升巴文化影响力。

3. 高质量抓保障,凝聚文化发展合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文化”工作格局,广泛凝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合力。加大财政投入、融资和用地等方面扶持保障力度,用好用足中央、省、市、县出台的文化建设和文旅经济发展扶持与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配套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在户籍、住房、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采用高薪聘用、重建人事档案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

(二)强化发掘保护,全力破译文脉赓续“基因谱系”

1. 科学考古发掘,逐步复原遗址面貌。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坝遗址开展连续性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工作,厘清城址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的遗址功能分区结构,构建出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被纳入十四五期间重要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2018 年被授予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 建强保护机制,夯实文化传承基础。科学编制《城坝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城坝遗址保护规划》及《汉阙遗址保护规划》。设立城坝遗址保护利用中心,建立文化保护记录档案,完善遗址保护大棚和保护区域智能安防系统,全面提升文物防护水平。有序推进巴文化文物修复,委托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修复虎钮錞于、铜戈、铜钲等 83 件馆藏珍贵文物,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复原修复6 处7 尊汉阙的界桩、界碑,优化巴文化文物本体保藏状况。

3. 组织非遗抢救,加快推进研学传习。组建非遗普查工作小组,完善非遗保护名录。开展省级非遗项目《渠县耍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楚道兴等 31 位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通过文字、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和保存传承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艺。有序推进渠县第三小学、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三汇彩亭传习所3 个巴文化传习基地创建工作。

(三)深化业态融合,建设文化强县绽放“巴风賨韵”

1. 丰富文化载体,厚植古賨国都内涵底蕴。加快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布点,建设文峰山文化民俗交流中心、“賨都阙里”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刘氏竹编博物馆,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搬迁入园。持续完善老城区治理,将巴賨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公共设施、商品商标,加快推进城市阳台“天下第一锅”、文峰山文创集聚区、两江四岸综合提升、巴賨时光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打造财富中心宕渠 E 时代、紫天大世界商业街、賨人里等特色风情街,展示城市文化品味。

2. 创新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巴蜀文旅走廊。聚力实施“1124+N”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以巴賨时光文旅综合体作为旅游环线起点,串联碧瑶湾景区、六处七尊汉阙、汉阙博物馆、汉亭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景区景点,整合农业、水利、商务、建筑、旅游等资源,打造巴賨时光旅游走廊。加快文化“进城入圈”,联合重庆忠县打造“汉阙联盟”,推进全域纳入“大三峡·大巴山·大遗址”旅游环线。以巴文化为主线创新开展特色活动,组织举办乡村旅游季系列“黄花节”“桃花节”“漂流节”等节会活动,逐步恢复实施“三汇彩亭艺术节”“文庙春秋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

3. 强化创作推动,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先后出版《此心安处是宕渠》等文学作品集、《三汇彩亭会》等摄影集、《渠县汉阙全集》等历史遗存集、《宕渠民俗》等民间文化集、《无铭阙》等音乐舞蹈作品 1600 余件,其中 20 余部作品获国家、省级文学艺术大奖。加强专业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荐评审三汇彩亭、刘氏竹编等国省级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带头人11 人,培育出“宕渠四子”、王小波、李屹等20 余名杰出文学艺术代表。挂牌成立宕渠文学院,规划建设作家村、画家村等文艺创作基地,推进培育名师工作室,办好“宕渠文学大讲堂”。2020 年,渠县被授予“四川诗词创作基地”“民间文艺创作基地”荣誉称号。

(四)创新宣传推广,促进区域文化“声名鹊起”

1. 打造特色品牌,实现跨越发展。推出“忘忧渠县”特色文创品牌,以巴賨文化、汉阙文化、竹编非遗文化等为依托,深度研发服饰装饰、茶具、扎染等賨布文创产业链,开发“巴賨风物”为主题的家居摆件、生活用品、艺术装饰等系列文创产品。以县级非遗产品为主体,打造“賨前味”美食品牌,推广传统草木灰无铅工艺泥笆蛋,做响知名区域公共品牌。

2. 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发展活力。依托城坝考古遗址公园,积极筹备建立达州巴文化研究院渠县分院,举办巴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力争建成全国巴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加强区域联动,与重庆作协缔结为友好单位,唱响文化“双城记”。

3. 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对外知名度。推进城坝遗址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5A 级大遗址公园。积极对接中央媒体和成都、重庆等主要客源地媒体,拍摄《渠县文庙》《冯绲家风》《三汇水八块》等宣传片在央视等相关频道播出。配合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开设线上海外汉阙文化讲解课程,组织“三汇彩亭”“渠县刘氏竹编”等非遗项目参加世界非遗节、西博会进行宣传展示。

二、渠县打造全国巴文化探源融合创新发展高地存在的问题

(一)巴文化高地建设缺乏理论支撑

一是巴文化研究分院建设统筹不力。全县巴文化学术研究缺乏选题指导、研究方法、成果集成的统筹协调。研究专家各以兴趣为主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巴文化内涵精神提练运用不够,尤其是典籍文献梳理工作还没有起步,导致学术研究基础薄弱。二是考古发掘工作推进不力。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难度大,发掘面积小,文物价值不够丰厚,对其他遗址遗迹未有“试掘计划”,导致巴文化高地“空口说空话”,缺乏文物应证。三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力。文保单位未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不重视升级管理。全县现有登记在册地面文物 981 处,大多分布在乡间田野,未有专门的保护设施,文物管理难度较大。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力。非遗传承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传承”的现象,其工作量大面宽,涉及领域广泛,许多项目资源分布民间,其职能未纳入当地文化管理机构,无专门阵地,无传承机制,技艺流失严重,面临断代危险。

(二)巴文化高地建设缺乏人才支撑

一是文化研究人才不足。文化研究涉及考古、历史、建筑、旅游等多学科、多领域,现在主要依靠省、市级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支持,本地文化研究专业人员少,研究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二是保护利用人才不足。文物价值在于保护利用,但现有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文博人才补充工作滞后,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亟待充实专业人才队伍。三是非遗传承人才不足。非遗传承无师资培训传承体系,中青年骨干人才稀缺,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

(三)巴文化高地建设缺乏财力支撑

目前巴文化高地建设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文旅项目建设经费不足。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涉及征地拆迁、搬迁安置、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量庞大,县级财政保障困难。二是保护利用经费不足。考古发掘、日常田野调查、文物修缮保护等经费亟待解决,各类补偿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三是非遗传承经费不足。每年只有小部分代表性项目能得到补助, 70% 的表演类项目缺乏固定的演出传承场所。传承类经费至今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非遗传承人的个人补助经费难以及时拨付。

三、渠县打造全国巴文化探源融合创新发展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人才保障。通过“达州英才计划”、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方式大力引进文博专业人才,为我县巴文化高地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传帮带作用,通过“上挂下派、现场实训、帮助工作”等方式,帮助建立一支懂文物、会工作、能讲解的文博队伍,拓宽学术阵地,开展学术交流,依托市巴文化研究院的市内外专家力量,指导和推动巴文化高地建设工作。

(二)注重研究传播。渠县现有市巴文化研究院市内专家 10 人,为全市巴文化研究最强矩阵,但研究分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建议成立巴文化研究院渠县分院,统筹全县的巴賨文化研究工作,实行定人员、定课题、定绩效的“三定”模式。建议开发巴文化专题数据库,全方面搜集整理巴文化遗址及其形成的独具魅力的精神文化遗产等内容,通过影印、图片、音频等形式,逐步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展示巴文化遗址遗迹分布、学术研究成果、研究专家队伍等方面的集成性巴文化数字资源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编纂本土文化教材,把巴賨文化实地研学纳入“双减”后的课外活动。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内圈,以重庆、湖北、陕西等原巴地区域为外圈,加强巴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动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推动旅游联盟。成立大巴山·大三峡·大遗址联盟,梳理和规划旅游线路,把巴文化的重大遗址遗迹串连成线,打造全国闻名的巴文化研学旅游基地。以市场化为方向,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整体运营,既有“文化 + 旅游”,又有“旅游 + 文化”,做实融合文章。以大眼界、大思路、大资本、大手笔,高水平开发渠县优质文旅资源,合力做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大文章,共赴文化之旅、品质之旅、难忘之旅、满意之旅、开放之旅。

(四)加大保障力度。加大巴文化项目投融资推进力度,确保高地建设“12345”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加强与省、市高校和文博单位的交流合作,设立科研成果奖扶机制,本地研究巴文化学者的学述专著有专项出版经费,并根据质量进行相应的奖励。加强对我县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保障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个人补助经费的及时拨付。加强非遗阵地建设,有效改善专业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袁小艳 , 贺建英 .“数字中国”快车下巴文化数字化的保护研究 [J]. 湖北农业科学 ,2022,61(19):208-213.

[2] 史振华 , 黄超 . 巴文化与达州特色小 ( 城 ) 镇的融合发展 [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No.86(04):11-15.

本文系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 2023 年度项目成果 ( 项目编号 :BCF2023ZC0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姓名:金玉容 出生年月:1996 年8 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重庆万州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