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融合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刍议

作者

宋桂玲

吉林省舒兰市教师进修学校 1326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同时强调要“厚植家国情怀,把家国情怀贯穿教育全过程”。小学思政教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天然肩负着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双重重要使命。然而,审视当下小学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劳动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技能传授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其深层价值;家国情怀教育则多以理论说教为主,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状况导致二者在教材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割裂状态,无法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如何借助小学思政教材这一关键媒介,实现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的深度有机融合,已然成为当下小学思政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入探究并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构建完善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割裂

当前小学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部分常局限于“清洁劳动”“家务劳动”等单一情境,像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我是班级值日生》《我会做家务》等主题,只是零散地教授劳动技能,却没有深入阐释劳动精神与价值观念。而家国情怀教育多通过“爱国名言”“历史故事”等理论化形式展开,诸如《我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象征》等章节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存在较大隔阂。更为关键的是,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在教材中缺乏有效整合,未能构建起“劳动实践 — 情感体验 — 价值认同”的完整逻辑体系。例如,教材没有清晰揭示“劳动怎样诠释爱国情怀”“家务劳动和家国责任存在何种联系”等内在逻辑关系,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劳动实践自然地培育家国情怀。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融合的价值,过度依赖“知识讲授 + 案例分析”的单向教学模式。比如,在阐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时,教师往往局限于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很少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条件;在培育家国情怀方面,多采用背诵爱国诗词、讲解历史故事等理论说教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这种教学方法破坏了“认知 — 体验 — 行动”的连贯体系,使得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浮于表面,对家国情怀的感悟空洞抽象,无法有效实现从“知识获取”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的升华。

(三)评价体系缺失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过于聚焦知识目标的量化考核,而严重弱化了劳动素养与家国情怀的过程性评价。以劳动教育评价为例,评价标准往往局限于任务完成度与成果质量,未能建立涵盖劳动态度养成、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发展的多元评价维度;在家国情怀评价方面,也主要通过考试中知识点的机械记忆与重复作答来衡量,无法触及学生情感认同与价值内化的深层发展。这种片面的评价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逐渐异化为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内容,难以真正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

二、小学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融合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

(一)重构教材内容:构建“劳动—家国”一体化知识体

1. 纵向整合:贯通不同学段的进阶式内容设计

依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劳动—家国”内容体系。低年级以“劳动与家庭”为核心,如《我是家庭小帮手》,培养家庭责任意识;中年级聚焦“劳动与社会”,如《社区劳动我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高年级深化“劳动与国家”,如《科技劳动与国家创新》,树立“劳动报国”理想。

2. 横向拓展:挖掘多学科融合的教育资源

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丰富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内涵。例如,语文课《落花生》可探讨“劳动的价值在于奉献”;科学课《工具的发明与发展》可展现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体验—共鸣—践行”沉浸式课堂

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劳动情境

如《丰收的喜悦》一课,可设置“虚拟农田”,让学生种植豆芽、采摘蔬菜,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思考粮食安全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 项目式学习:开展主题化劳动实践

围绕“传统节日中的劳动智慧”,组织“春节年俗探究”项目,学生调查贴春联、包饺子等习俗,动手实践并撰写《春节劳动手册》,理解劳动与家国文化的联系。

3. 榜样示范法:发挥劳动模范引领作用

邀请社区保洁员、退伍军人等分享劳动故事,如“用劳动守护城市整洁”“军营劳动磨砺意志”,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强化劳动与爱国的联系。

(三)拓展实践活动:搭建“校内—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平台

1. 校内劳动:构建特色课程

开发“校园农场种植”“手工制作”等课程,如分组种植蔬菜、举办“丰收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倡导环保理念,增强家国责任意识。

2. 家务劳动:建立家庭劳动清单

制定《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低年级整理书包、清洗餐具,高年级参与烹饪、照顾弟妹,通过“劳动打卡”“家庭劳动日”培养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感。

3. 社会劳动:开展社区与研学实践

组织“劳动美・社区行”志愿服务,如帮助孤寡老人、宣传垃圾分类;开发“劳动教育研学路线”,参观非遗工坊、现代农业园区、革命纪念馆,感受工匠精神、科技强国理念及“劳动创造历史”的爱国情怀。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多元化评价机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劳动与情感发展全过程

设计《劳动与家国情怀成长记录手册》,记录课堂表现、实践参与及情感体验,如劳动态度、合作能力、家国情感表达等,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 多元化评价:整合多方主体与方式

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家长评价 + 社会评价”,结合量化指标(劳动成果、参与度)与质性方法(观察、访谈),全面评估学生发展。

3. 增值性评价:聚焦个体进步与潜力

关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如劳动态度改善、家国情感转化为行动,激发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与发展机会。

小学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通过重构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教材 — 课堂— 实践 — 评价”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小学思政教育中二者割裂的问题,实现劳动教育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转变,家国情怀培育从“理论说教”向“情感共鸣”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S].2020.

[2] 习 近 平 . 在 全 国 教 育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N]. 人 民 日 报 , 2018-09-11(01).

[3] 檀传宝 . 劳动教育的概念澄清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0(03): 11-18.

[4]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小学德育实践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2): 87-91.

[5] 王炳林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