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八大山人的传承与创新
周梦垚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八大山人,是画坛所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研习前人的经验,并结合精湛的技艺技巧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进行传承和创新,同时他的理念也启发了后世的画家,为他们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更值得身在当下的我们去学习,了解他的传承和创新历程,学习前人优秀的思想与为己所用,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新式的表现语言,交织出别样的火花,从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及笔下的作品。
一、八大山人概述
清初之际遭受国破家亡和社会苦难之后出现的画家,用手中画笔将内心的愤懑抒发出来。分别延续了明末董其昌提出的文人画理念,凭借高超的笔墨技巧和极高的艺术修养让文人画在绘画史上再次掀起了波澜。
八大山人的作品大多运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象征修辞手法,更加凸显出当时文人画的特质。画中拟人化的动物对观者翻着白眼,花草树木扭曲着枝干,充满不羁的倔强之情,这样的形象与作者内心的真情流入相结合,同时也成为了他的首创之举,辨识度极高。
二、笔墨传承
(一)对于前人绘画理念的传承
从八大山人创作中后期的临习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隐约董其昌的笔墨身影。董其昌对他的影响大部分在于学习古人绘画理念以及以书入画的绘画形式。
身为明末书画界佼佼者的董其昌,是后世大多画家学习和膜拜的对象。八大山人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特殊心态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使他在学董其昌时又通过创新改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如果但从画面上去比较分析,二者并无特别明显的相同之处,也许是心境和当下时代背景的关系,身处相对平和时期的董其昌喜欢淡墨配湿笔,温和,细润。但是生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的八大山人却喜欢用干笔在画纸上大刀阔斧的皴擦,显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
八大山人也因为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学习和临摹的对象大多是南宗的优秀画家。从流传至今的作品中,除了他的原创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仿 xxx》的提款,其中对于倪瓒作品的临习不占少数,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对于这位“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喜爱之高。如果说八大山人从董其昌处传承到的是学习方法和作画思路,那么从倪瓒这边传承到的更多则是画面构图和笔法的简单空灵之意。
我们很少会把八大山人和倪瓒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画面风格基调实在是大相径庭,八大山人的画面充满着内心情绪的宣泄,倪瓒则是细润无声的静默。但是仔细将他们的作品摆在一起会发现隐约的共鸣,他们的作品在对景物的表现形式和构图上的设计都很简练,并没有一味的照搬对象,而且根据画面需求有所取舍在表现形式上,都是用简单的笔墨仅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少有皴擦,用笔虽少但意却不少,画中的物象依旧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大家眼前。在构图上,画面中留白的部分,留白多,画的部分很少。在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形式。
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曾称赞到:“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仿倪山水》是八大山人《仿 xxx 》系列作品,倪画中的淡泊、宁静与八大山人冷寂、苍凉的画面气息相融。仿作中传承且突破了倪瓒的“三段式”发展成“多段式”,不仅仅限于三段,根据画面布景需要的层次进行分割,以多段的形式呈现,抒发心中如诗般的意境。
(二)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八大山人受到前人影响创新出的画法,同时也影响着后人。“八大与传统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改变了传统经验和视觉感知中的物性 , 一变而为情感信息的象征造型和符号引申。”八大山人的绘画及其艺术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写意绘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清中期的“扬州八怪”、 清晚期的“海派”及至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国画大家, 无不从八大山人处汲取营养。
同样是清末著名海派四杰之一的画家任伯年也深受其启发,创作中也有遇到瓶颈,一段时间里,他曾一度陷入西方式的写实表现手法中,一味追求极致的形似。虽然这种西方理念加以东方笔墨运用的结合也别有一番风味,但却失去了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本质。任伯年在受到八大山人的影响后意识到,绘画技法是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一味的在意外形是否相似,绘画是个人情绪的流入,不完全是对具体物象的具体塑造。将西方三维绘画理念同时融入国画笔墨的艺术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任伯年在创作中勇敢的否定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挑战自我实现质的升华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三、对于传承创新的再认识
传承与创新是一加一大于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我们对待传统艺术要像八大山人一样,既要学习又要变革与创新,创新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动力保证。佳作的诞生不是靠一时的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而是一种知已知彼的方略决策,是对前辈艺术传承学习与自身创作实际需求之间冷静思索后的明智选择。在创作中,怎样对艺术遗产进行鉴别,做出比较,发现问题,重新改造,处理好我与前人的关系。当从研究别人开始,转而研究自身,在不断自我更新的量变过程中善内而自强,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对画家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我们对待传统艺术要像八大山人一样,既要学习又要变革与创新。
四、结语
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画的背后所深藏的特殊韵味,加上画家对于自身感情的抒发。不是单纯为了作画而作画,作画不是一种目的,也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而是利用自然的客观因素,加以自身的绘画情感,运用画笔去书写描绘文字所无法概述的内容。八大山人正是领悟到了这一艺术真谛,由此创作出了独具个性的作品。传承可以去学习前人的技法,因为那已经是前人毕生精力所凝固出的笔法和经验,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技法,最重要的是体会到前人的画中所传达的深层含义,这固然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也是完善自身的必经之路。
八大山人对前人的传承和演变是成功的,传承了他们对山水的理念和一种高于笔墨技法的精神技法,进而创作出了具有他个人风格的绘画,并且让大家记住了这一名字,画面独有的艺术气质是他人无法模仿到位的。这也更好的说明了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的艺术真谛,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在今后的绘画和学习中,虚心学习传承,对于前人抱有敬畏之心,着眼于当下敢于创新,不同的时代背景固然会涌现出许多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我们要以“扬弃”眼光去看待,剔除前人作品中因时代性所限因素,传承其中对有利自身发展的优点,加以拥有当下鲜活的新鲜养分,在山顶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断学习、变革与创新才能实现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任 杰 . 董 其 昌 书 法 审 美 取 向 对 八 大 山 人 的 影 响 [J]. 文 学 教 育(中),2012(7):91.
[2] 高娜 . 浅析八大山人对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演变 [D]. 山东 : 曲阜师范大学 ,2014.
[3] 崔雨馨 .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J]. 参花 ,2022(5):71-73.
作者简介: 周梦垚(1999.05—),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中国画系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