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青石板上的光阴

作者

汪晨

旌德县文化和旅游局 242600

在江南的版图上,皖南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旌德,这座隐匿于皖南腹地的小城,更是以其悠悠古韵,成为了岁月长河中遗落的诗篇。当第一缕晨曦洒在小城的青石板上,旌德便从沉睡中苏醒,开始了新一天的故事。

踏入旌德的古县城,就仿佛踏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脚下的青石板路,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打磨,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棱角,变得光滑而温润。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或深或浅的纹路,犹如古老的文字,默默诉说着小城的往昔。元贞元年,王祯以承事郎身份任旌德县尹,始建县城四门,从此,这座小城便有了最初的轮廓。而后,在历史的洪流中,它历经战火的洗礼,一次次的坍塌与重建,每一道痕迹都被镌刻在青石板上,成为小城不可磨灭的印记。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素雅。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青苔,偶尔探出几枝不知名的小花,为这古朴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走进一条小巷,窄窄的巷道仅能容两人并肩而行,头顶的天空被切割成一条细长的蓝带。脚下的青石板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清冷的光,仿佛能听到雨滴落下时清脆的声响。巷子深处,传来阵阵悠扬的二胡声,如泣如诉,为这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诗意。

小城的街道布局有着独特的韵味。民国以前,以徽水为界,城内划为进坊和招坊。河西的进坊,县衙前的南街,曾是小城的政治中心,如今虽已不见当年的威严,但仍能从残留的建筑痕迹中,想象出昔日的繁华。大东门内的市心街,曾经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而土街,又名隐梅坊,或许曾是文人雅士隐居的地方,透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球场街、江夏街、道府前、里仁街、西街、里巷等,每一条街道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或关于家族的兴衰,或关于爱情的传说,在青石板的见证下,代代相传。

河东的招坊,大东门外过淳源桥的上市街,又名尚文坊,从名字便能看出这里对文化的尊崇。中市街、十字街、集贤街等,同样见证了小城商业与文化的交融。漫步在这些街道上,偶尔能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眼神中透着安详与宁静。他们是小城历史的活化石,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故事,只要你愿意倾听,他们便会缓缓道来,带你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

城中的三座古桥: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横跨在徽水河上,如长虹卧波,连接着小城的过去与现在。始建于宋元丰五年的淳源桥,俗称“上市桥”,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桥面的青石板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发亮,桥栏上的雕刻虽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站在桥上,俯瞰着桥下潺潺的流水,思绪仿佛也随着水流飘向远方。

明永乐十年建造的驾虹桥,俗称“中市桥”,与淳源桥遥相呼应,见证了无数商贾的往来,见证了小城的经济繁荣。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黄济桥,俗称“下市桥”,同样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小城,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三桥锁翠”,不仅锁住了小城的山水灵气,更锁住了小城的悠悠古韵。

在旌德,祠堂是家族的象征,也是小城文化的重要载体。江村的江氏宗祠、溥公祠等,每一座祠堂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高高的门槛,威严的匾额,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无不在诉说着家族昔日的辉煌。走进祠堂,仿佛能看到当年族人祭祀、议事的庄重场景。梁上的彩绘虽已褪色,但仍能想象出它曾经的绚丽;木雕的人物、花鸟、瑞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从木头上跃出。祠堂里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和木头的陈腐味,那是时光沉淀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这里,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家族的精神得以传承,每一个族人都能在祠堂中找到自己的根。

除了祠堂,小城的庙宇也别具特色。位于城中心的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大成殿古朴雄伟,庄严肃穆。这里曾经是小城的文化教育中心,莘莘学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追求知识。每逢祭祀之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文庙,祈求学业有成,仕途顺利。清乾隆八年建造的文昌塔,巍然耸立在小城的天际线,它不仅是小城的地标性建筑,更象征着小城对文化的崇尚与追求。站在文昌塔下,仰望塔身,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文人墨客们在这里登高望远,吟诗作画的豪情壮志。

旌德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明清时期盛行的目连戏,融合了民间杂耍、翻桌、蹬坛、跳索、钻火圈等多种技艺,剧目主要为《目连救母》,宣扬因果报应思想。

每逢农历闰年,旌阳镇常请南陵、浙江昌化等地戏班在学面前、张家坦、北门观音阁等处演唱,场面十分热闹。斋堂戏则是清末民初大族开斋时的一种演唱仪式,旌阳镇太子殿、丁家村、鸥川、南冲等地兴演此戏,有些地方请和尚或道士连唱七天七夜,一般逢农历闰年演出。堂戏清唱也是小城的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前,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各地均请民间艺人在土地庙前搭台唱堂戏,清唱《桃园三结义》《郭子仪做寿》等喜庆性京剧剧目,有些富户遇红白喜事,亦邀请老艺人上门演唱堂戏,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而竹马灯,则是小城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十五前,人们有舞灯贺岁拜年的习俗,舞龙赐福,祈求风调雨顺,舞春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舞马灯以示驱鬼神、保平安、庆丰收、迎新春。在众多的灯舞中,竹马灯最为精彩、亮丽。舞蹈者模仿跑马的姿势,或扬鞭疾行,或执辔徐行,通过表演马儿慢行、上坡、下坡、过桥、跳跃、旋转等动作,展现马的各种姿态。既可以表演队形的丰富变化,也可以表演有情节的历史故事,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当竹马灯在小城的街道上舞动起来,那热烈奔放的氛围,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让整个小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城的青石板上,整个小城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辉中。古街古巷,粉墙黛瓦,都被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如梦如幻。此时的小城,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时光的角落里,回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青石板上的光阴,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带走了岁月的喧嚣,却留下了无尽的韵味。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相融,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旌德这座皖南小城,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们疲惫的心灵得到栖息。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或许,当你踏上这片土地,踏上那一块块青石板,便能感受到小城的心跳,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领悟到岁月的馈赠。而那些关于小城的故事,也将在青石板的见证下,继续书写下去,流传千古。

作者简介:汪晨 1993 年7 月8 日 男 安徽休宁 汉 大学本科 旌德县文化馆助理馆员 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