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吴培英
商丘市立医院
引言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颅内压升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若不及时干预,可引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有效的颅内压监测能实时反映颅内压力变化,为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颅内压监测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颅内压监测技术是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关键手段,其发展不断完善。早期常用腰椎穿刺,通过抽取脑脊液测压间接反映颅内压,操作简单但有局限:无法连续监测,难捕捉动态变化,还可能引发脑疝,目前临床应用渐少。脑室穿刺监测技术将导管插入脑室直接测压,准确性高,可实时获取数据供医生参考。但该技术为有创操作,对技术要求高,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颅内压传感器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方法。通过植入微型传感器,可实时、连续监测颅内压变化。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的优点,能够准确反映颅内压的细微变化。传感器可将数据传输至监测设备,医护人员可随时查看颅内压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颅内压传感器监测技术还可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实现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处理,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颅内压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实时监测颅内压,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当颅内压持续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脑水肿加重、脑出血量增加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脱水降颅压、手术减压等措施,避免脑组织进一步受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颅内压监测还可为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颅内压的变化趋势,可判断治疗措施是否有效。
二、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管理中的作用
生命体征管理是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护理的核心。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异常。血压波动对颅内压影响大,需按医嘱精准调整降压药剂量与频率,维持血压稳定。若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可能提示颅内压升高或病情加重,需立即报告医生。在此基础上,需强化病情动态观察与记录:每小时记录颅内压,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每 2 小时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当颅内压超 20mmHg 且持续 15分钟以上,立即报告医生,备好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确保抢救快速响应。
体位调整是重要的护理干预手段,合理体位可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通常将患者头部抬高 15° -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移动时需保护头部,避免剧烈晃动加重出血。对昏迷患者定期翻身防压疮,根据病情和舒适度及时调整体位,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保障患者安全。 体位调整需结合颅内压监测实施个体化干预:颅内压 >25mmHg 时,暂不翻身叩背,仅保持头部中立位;降至20mmHg 以下后,每2 小时轴线翻身一次,翻身时同步监测颅内压,若体位改变致颅内压升高超5mmHg,立即恢复原体位并排查原因。
并发症预防是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急性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意识障碍,易发生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定期翻身拍背排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使用减压设备、为下肢瘫痪患者做被动运动,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配合处理并发症早期迹象。重点加强颅内压相关并发症护理:针对脑疝风险,床头备好急救物品,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先兆时,立即遵医嘱快速滴注 20% 甘露醇 250ml ,配合脑室穿刺引流;每日消毒监测设备穿刺点、更换敷料,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记录引流液情况,预防颅内感染引发颅内压骤升。
三、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综合影响
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的协同作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规范的颅内压监测能够为护理干预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通过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护理人员可了解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当颅内压升高时,护理人员可加强脱水治疗护理,确保药物准确、及时输入;调整患者体位,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颅内压监测还可帮助护理人员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护理干预需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实施阶梯式方案:15-20mmHg 时加强基础护理,翻身拍背每 1.5 小时一次;20-25mmHg 启动一级干预,控制静脉补液速度在 50 滴 / 分钟内,暂停鼻饲; >ξz 25mmHg 实施二级干预,配合医生行过度通气,维持动脉血氧分压 90-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 30-35mmHg,每 15 分钟记录颅内压。护理干预可提升监测效果。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如传感器位置、导管通畅性,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保障数据准确。同时通过心理支持、疼痛护理等提高患者舒适度与依从性,减少因不配合导致的监测误差。为确保监测准确,护理人员需执行标准化传感器维护:每4 小时检查传感器归零状态,确保与外耳道水平对齐;保持管路密闭防气泡,发现堵塞严禁自行冲管,立即通知医生。对躁动患者,监测期间合理使用丙泊酚等镇静药物,并用约束带保护管路,防止传感器移位,保障数据连续。
规范的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通过及时、准确地监测颅内压,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风险。研究表明,接受规范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接受规范监测与干预的患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规范的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还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结语
颅内压监测与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规范的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患者颅内压力变化,为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未来,随着颅内压监测技术发展与护理理念更新,需加强监测与护理干预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强化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升操作准确性与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丛伶男 , 查鹏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国民间疗法 ,2025,33(13):110-113.
[2] 曾翔 , 鲁宏 . 急性脑出血患者 PLAPS 点 B 线数对神经源性肺水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48(07):887-891.
[3] 丁思维 . 亚低温联合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J].中国民康医学 ,2025,37(13):18-21.
吴培英,女,汉,河南周口太康,1993.09.05,本科,护师,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