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建筑设备安装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的对策

作者

陈沈男

上海都宇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当前建筑设备安装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安装工作需强化技术依据与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水平,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施工前需对安装场地进行全面勘察,针对不同设备特性制定专项准备方案,加强与各施工部门的协同配合,提前预留充足的操作空间并优化管线布局。安装过程中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分阶段实施质量验收,竣工前全面排查并整改各类隐患,通过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安装技术持续升级,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一、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装设计的不合理

部分企业在设备安装环节容易忽视设计环节,导致安装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设计方案未能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理论方案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二是存在 " 重安装轻设计 " 的观念误区,认为设备到位即可忽视前期规划;三是技术执行层面存在短板,安装过程中对工艺细节把控不足。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安装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逐渐弱化,最终造成安装质量隐患难以根除,成为制约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现场组织与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设备安装现场管理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但部分项目仍存在管理方式滞后的问题 [1]。由于长期依赖传统经验,现场组织未能形成多维度考量机制,导致管理效能难以提升。具体表现为:风险预控体系薄弱,对临时设施等关键环节的标准把控不严,看似降低成本的操作实则埋下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现场协调机制不健全,设备材料无序堆放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下,不同工种间因作业面交叉产生矛盾,严重阻碍安装流程推进。动态管理能力不足,对外部环境变化缺乏敏锐响应,问题处理存在滞后性,造成的损失难以有效弥补。这些管理短板相互叠加,不仅增加了额外成本投入,更对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构成威胁,亟需通过管理理念更新与制度优化加以改善。

(三)施工组织设计问题

当前建筑设备安装领域正面临施工方案优化的迫切需求,若不及时推进系统性变革,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工程质量与安全损失[2]。具体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设计方案缺乏精细化分类标准,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作业,不仅未能提升效率,反而因工序交叉引发部门间协作障碍。其二,施工组织对规范标准的执行存在偏差,部分项目为追求进度忽视国家标准要求,看似短期内未暴露问题,但设备运行后违规安装的隐患将逐渐显现,对建筑功能与施工单位信誉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其三,方案实施缺乏动态检验机制,仍沿用单一作业模式,未能结合技术发展提升安装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功能性。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方案设计的源头入手,通过系统性创新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技术依据与跨部门协同,推动建筑设备安装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安装队伍专业性不足

当前建筑设备安装领域的人员管理问题亟待重视,专业技能不足与培训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安装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作业人员因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作业质量波动,部分环节追求效率而忽视规范,部分操作则因技术生疏埋下隐患,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管理人员对现场数据的动态分析能力较弱,缺乏系统化的数据统计机制,导致问题判断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精准定位风险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安装团队内部协作机制存在短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协调人员之间缺乏有效联动,遇到问题时常出现责任推诿现象,使得风险无法及时化解。这些人员管理漏洞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更对工程整体进度与安全性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技能,建立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体系,同时强化团队协同机制,明确各岗位责任边界,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员管理现状,为建筑设备安装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筑设备安装中的预防对策

(一)优化施工图设计,提高设计可行性

在建筑设备安装领域,施工图设计作为基础性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直接影响着后续施工的效率与质量。以照明设备安装为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是关键,通过优化作业步骤,既能提升安装效率,又能有效保障施工质量,避免因流程混乱导致的返工问题 。当前施工图设计需加强 BIM 技术的应用,该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功能,可立体呈现管线布局、设备位置等关键模块,便于设计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既减少传统二维设计中的空间冲突隐患,又能通过精准标注为施工提供清晰指导,推动安装工艺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机电设备安装的综合调试阶段尤为关键,其完成质量直接决定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调试工作需覆盖通风系统参数校验、管道承压测试、冷冻水管路清洗以及电气设备线路核查等多个环节,通过系统性检测确保各子系统协同运作。此外,安装后的工艺验收同样重要,需重点检查设备垫铁布置的规范性、重力支撑结构的稳固性以及轴承运转的平滑度等核心指标,通过多维度检测消除潜在质量风险。这些环节的有机衔接,能够形成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管控体系,为建筑设备安装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照明配电箱安装 照明配管 穿线 灯具安装 试亮(二)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减少施工矛盾

建筑设备安装的现场组织管理需注重动态调整,既要降低各施工环节的冲突风险,又要提升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科学管理夯实工程可靠性基础。具体实践中,应根据作业面特征划分独立施工区域,协调不同团队建立交叉作业协商机制,对管线敷设、设备就位等交叉节点提前明确施工顺序与技术标准,同步做好空间预留与路径规划,从源头规避现场混乱风险。设备及零部件管理需强化入场检验,确保设备功能与质量达标,入场后按指定区域规范存放,通过分类搭配堆放提升空间利用率,逐步淘汰粗放管理模式。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建立动态响应机制,例如遭遇极端天气需加强设备运输防护,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材料损毁。同时需构建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检查管线连接密封性、设备固定稳固性等关键细节,通过常态化巡检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这种覆盖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的闭环管理模式,既能提升现场作业效率,又能为设备后续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推动建筑设备安装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创新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机制

当前建筑设备安装体系持续完善,施工方案创新成为提升质量的关键抓手。以风管安装为例,需通过空间优化与现场清理同步推进,减少杂物干扰,确保作业面整洁有序。机电设备安装贯穿土建竣工至装饰启动的过渡阶段,重点涵盖管线敷设、支管施工、照明线路规划等核心环节,毛坯阶段更需统筹电气、管道、通风系统的协同安装。值得注意的是,设备安装前应强化工艺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精准掌握技术要点。施工方案创新需立足实际条件,系统整合现场布局、环境特征、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通过动态优化提升安装效率,保障设备功能充分释放,最终推动建筑工程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革新人员管理,加强团队建设

现代化建筑设备安装正逐步突破传统单一管理模式,人员管理作为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实现安装质量的持续提升,需从管理理念与团队建设两方面同步发力:一方面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针对关键设备安装引入信息化监控手段,实时掌握现场动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明确岗位权责边界,通过常态化沟通机制收集施工反馈,动态调整管理策略。同时需统一技术标准,组织安装人员与管理团队开展联合检查,重点验证设备功能符合性,并在竣工前开展全面质量复核。通过人员管理模式的革新,安装过程中的缺陷率显著降低,设备运行稳定性得到保障,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未来应持续强化团队能力建设,构建覆盖培训、监督、反馈的全周期管理体系,推动安装工作向精细化方向迈进。

(五)合理安排安装时间,进行动态的管理

在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周期需预留弹性空间。具体表现为:安装进度应根据每日实际完成量动态调整,当遇到突发状况时,需及时调整施工计划,避免因赶工影响质量。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尤为关键,通过全过程进度跟踪,既能防止虚报进度现象,又能准确掌握各节点完成情况,为结工时间提供可靠依据。这种弹性化时间控制与动态化过程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应对现场变量,又能保障安装质量,最终实现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平衡发展。

结语

近年来建筑设备安装体系持续完善,各项工作在现代化标准指导下有序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但行业仍需强化创新意识,通过系统性调整优化安装流程:既要精准把握各环节技术特点,持续提升作业效率,又要严格把控质量标准,为设备后续应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外部管理需构建全周期保障机制,从安装验收环节抓起,确保设备呈现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使用阶段故障率,通过维护保障的强化推动建筑工程综合效能优化,实现安装质量与工程价值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晓池、辛中琦、侯红、李丽 .“建筑设备与安装”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J]. 科技风,2023,(28): 127-129.

[2] 汪力 . BIM 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2023,52(06): 194-195.

[3] 王金兰、冉祥芝、张攀 . 浅谈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技术 [J].中国设备工程,2023,(06): 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