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策略研究

作者

高晨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幼儿园 215200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同伴间的矛盾现象属于必然发生的社交互动,然而冲突可以成为幼儿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成长的催化剂,也构成了教师审视幼儿成长路径、实施辅导的关键时刻,分析如何恰当干预幼儿同伴间的争执情况,帮助幼儿构建自我抉择空间,也同步其社交成长步伐是教师群体面对的核心困境。本文将展示教师如何巧妙干预幼儿间的同伴矛盾,这包括行为的静观辅导、构建同理心之桥以促进角色互换、内化规则并共同形成解决路径,力图为教师提供科学的介入方式。

一、静观其行,适时而引

适时而引这一策略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要求教师需冷静审视,不即刻介入幼儿的纷争情境,而是让幼儿掌握解决冲突的主动权。并且由于幼儿自主性、社交技能与情绪调控能力的提升是教师育儿工作的核心,因此这种策略能让教师更准确地判断冲突的性质和幼儿的需求,进而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辨别幼儿冲突发生的起点,汲取沟通、协商与妥协的智慧结晶。教师的辅导应当以对幼儿行为深刻洞察作为核心依据,力求让幼儿在矛盾解决中拓展个人成长轨迹,领悟人际交往的积极构建艺术,奠定幼儿未来社会融入的稳固基础。具体来说,教师首先需打造一个既安全又宽容的学习空间,培养幼儿自主挖掘并表现潜在力量。当矛盾冲突开始,教师在初期阶段应扮演一名中立观察者,周密分析幼儿行为举止、情绪波动与互动情形,从观察结果提炼,从而把握适时介入的契机,实施发问、倡议和示范路径的介入,辅导幼儿对冲突现象进行深入的反思性考察,规划应对途径。

二、共情架桥,角色互换

角色扮演这一策略可以在幼儿同伴冲突中实施,同理心是教师工作的基石,要想铺设心语互通的桥梁,教师需率先感知双方冲突的情绪流露,以言辞与动作传递对幼儿情感的接纳与支持,体察幼儿现在的情绪流露,抚顺冲突情绪的波澜,引领幼儿投身角色转换活动,理解对方立场内涵,培养幼儿在模仿情境中感知同伴需求与面临之困境,进而塑造体谅同伴需求的洞察力。幼儿们在此活动中可以洞察到冲突的多种样态,增强其同理与宽恕的品格,将认知发展迈向集体共情阶段。而教师可以把矛盾情境变成情感教育的新转折点,依托共鸣与体验培养幼儿运用敬意与同理心化解人际矛盾的习惯,为幼儿社会性成长铸就情感基石 . 具体来说,当冲突发生时,教师应俯身至幼儿视线高度,以温婉的语调重现幼儿的情绪表达,验证其情绪流露,等幼儿情绪平复后教师再促进幼儿实施角色对换的互动:“我们当当小老师,让他用更友好的方式向你索求玩具好不好”,教师介入幼儿角色互换活动时可借助言语提示激发其对他人需求的感知,交流互鉴活动结束后可以鼓励参与者进行心得交流,加强“共情共鸣”的群体认同,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三、规则内化,共创方案

共创方案这一策略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指出规则是教师引导的焦点,应当引导幼儿将外部规则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内在驱动力,并依靠集体互动实现育儿目标。为此教师需针对冲突情境进行正确引导,重新梳理班级既定行为准则,所述行为准则包括“顺序分享”与“严禁抢夺”等,唤起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初始印象。辅导幼儿就眼前出现的争执进行言语交流,探究规则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路径,比如探讨轮换游戏中规则执行的先后顺序及违规行为的处置手段,将规则条文的细则转化为实际操作路径,幼儿能在此经历中透彻把握规则的深层逻辑,大幅提升规则认知与实践水平。具体来说,教师一开始需辅导冲突双方以平和态度流露个人情绪,继而引导双方重温班级既有的规章制度,如提问:“咱们之前是否学习过玩具共享的相关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问以拓展知识:“如何将规则与当前问题相结合进行解决”,诸如“五分钟交替游戏”与“积木协作搭建”的构思。教师可以将协商的成果以图形及符号为媒介记录于“规则墙”,邀请全体幼儿共同参与规则实施监督,直观呈现与集体协作可以显著强化规则执行力度及幼儿责任感。

结束语:

同伴间的矛盾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教师所运用的介入手段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幼儿成长效果显著,采用静观技巧、共情桥梁搭建与规则内化手段可以辅助幼儿面对冲突,同步促进自主性、同理心及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些策略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敏锐的感知力、深厚的同理心及灵活的运用手法,未来应不断挖掘并实行更多有效介入途径,助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 . 赋权幼儿 : 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正确方式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3(1):91-94.

[2] 尤佳 . 浅谈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 [J]. 青海教育 ,202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