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视域下应用型创业教育与乡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合探索

作者

刘爱萍 张杰峰 林晓丹

广州工商学院

0 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与乡村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发展契机,AI 技术与教育资源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给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活力。健叶集团作为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在短视频领域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方向,体现 AI 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双重教育与产业实践存在脱节,企业在数据治理和人才供给方面也显得不足。探讨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与企业的融合路径,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工智能赋能创业教育与乡村企业转型的现实意义

1.1 推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能够真正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的创业教育基本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以及意向激发浅层,与实际产业衔接不深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业教育发展全方位支持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已历经由“能存会算”的自动化,到“能看会听”的感知化,再到“能理解会创作”的认知化的跃迁,这一进程意味着教育正逐步从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以过程为核心的生成模式。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能够借助 AI 实现学习过程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基于数据开展精准反馈,形成由认知引导、体验强化到践行落实的完整培养路径。

对于健叶集团等乡村企业而言,高校若能充分利用 AI 平台,将学生置于农业电商、短视频运营及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真实项目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产业理解力,还能增强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既回应了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成果的社会转化与产业价值实现,从而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联动。

1.2 促进乡村企业数字化与价值链重塑

在乡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数字化不再是边缘化的辅助工具,而是全产业链重构的核心驱动力。谢艳乐、毛世平(2024)通过对浙江台州西瓜特色产业的研究表明,数字化供给在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嵌入,推动“生产、供销、增值、信用”的四链协同,使农业生产从“追着太阳种西瓜”转向“跟着数据种西瓜”。这一结论揭示了数字技术对农业企业的深层次变革作用。

健叶集团近年来在短视频营销、数字农业与品牌建设中已有尝试。例如,通过抖音平台推广特色稻米与水果玉米,扩大了品牌知名度。但企业在内容创意、流量转化与用户沉淀方面仍存在瓶颈。如果能够引入 AI 进行内容生成、数据分析与消费行为预测,不仅能提升企业营销效率,还能推动供应链与组织模式的智能化升级。这一实践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使他们能够在项目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教育与产业的双赢格局。

1.3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融合发展

县域是城乡要素流动与治理协同的关键空间,赵渊廷等(2023)指出,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其特殊的制度地位决定了城乡要素能够在此实现高效配置与互动融合。在这一层面,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实践不仅关乎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更与区域整体发展紧密相关。

健叶集团的发展深深嵌入佛山三水区县域经济之中,其基地覆盖万亩农田,辐射周边农户。若能借助高校创业教育平台,将 AI 赋能的人才培养成果导入企业数字化实践,既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也能带动农户增收与社区发展。这种“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联动模式,契合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并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路径。

2 当前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创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尽管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机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首先,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部分院校的创业课程仍以传统教材和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地方产业、乡村企业实际需求的结合。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新兴技术与市场趋势,实践能力不足。郭亮(2025)在研究中所指出,许多乡村教育在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滞后于产业转型的节奏,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健叶在短视频营销与品牌推广上已经投入资源,但由于缺乏与高校的紧密对接,学生的参与多停留在表层的实习观摩,未能形成系统化的项目式合作。这种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供需错配”,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也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及时获得高校的人才支持。

2.2 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足

人工智能的潜力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在创业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仍显不足。一方面,高校虽然配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但教师对 AI 工具的熟悉度有限,缺乏系统化培训。教学过程中 AI 更多被视为辅助展示工具,而非推动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AI 在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干预的依据。

吴砥等(2023)指出,教育数字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由分发走向生成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具备利用 AI 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资源配置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院校教师在创业教育场景中尚未形成这种意识与实践能力,导致 AI 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以健叶集团合作案例为例,尽管企业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需求,如短视频数据分析、用户行为预测,但高校在课程中并未嵌入相关实训环节,学生难以通过 AI 工具进行真实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这种技术供给与教育实践的断层,削弱了AI 在教育与企业融合中的潜在价值。

2.3 乡村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人才匮乏

乡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与人才短缺的双重约束。郭亮(2025)在研究乡村“双创”教育时就强调,网络信号不稳、设备陈旧、技术支持不足是制约乡村教育数字化普及的主要瓶颈。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乡村企业中。

健叶集团虽然在广东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在推进数字农业与短视频运营的过程中仍遭遇了基础条件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供应链协同与数据治理方面,公司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平台,数据采集依赖人工填报,准确性与时效性不足;在人才方面,企业内部电商运营人员偏多,但在内容策划、算法理解与数据挖掘等 AI 相关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均衡,使得企业在数字化营销与产业链优化上效果有限。此外,乡村企业往往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数字人才长期驻扎,导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也使得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2.4 校企协同机制不完善与政策支持不足

校企协同是推动创业教育与企业转型深度融合的关键。然而,当前在协同机制上仍存在不少障碍。首先,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实践基地挂牌层面,缺乏制度化的任务对接与利益共享机制。合作往往呈现阶段性、项目化特征,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联动。其次,企业对高校教育成果的转化缺乏信任感,认为学生的参与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合作积极性

在政策层面,虽然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支持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文件,但在具体落地环节仍存在制度空白。例如,缺乏专门的经费支持用于 AI+ 创业教育的校企共建项目,导致高校与企业在资源投入上动力不足。赵渊廷等(2023)在对城乡融合的研究中指出:“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但如果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这一单元的资源协同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对于健叶集团而言,尽管其已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依然有限,制度化、政策化的支持尚需进一步完善。

3 当前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创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尽管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机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首先,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部分院校的创业课程仍以传统教材和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地方产业、乡村企业实际需求的结合。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新兴技术与市场趋势,实践能力不足。郭亮(2025)在指出,许多乡村教育在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滞后于产业转型的节奏,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健叶在短视频营销与品牌推广上已经投入资源,但由于缺乏与高校的紧密对接,学生的参与多停留在表层的实习观摩,未能形成系统化的项目式合作。这种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供需错配”,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也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及时获得高校的人才支持。

3.2 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足

人工智能的潜力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在创业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仍显不足。一方面,高校虽然配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但教师对 AI 工具的熟悉度有限,缺乏系统化培训。教学过程中 AI 更多被视为辅助展示工具,而非推动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AI 在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干预的依据。

吴砥等(2023)指出,教育数字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由分发走向生成”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具备利用 AI 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资源配置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院校教师在创业教育场景中尚未形成这种意识与实践能力,导致 AI 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以健叶集团合作案例为例,尽管企业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需求(如短视频数据分析、用户行为预测),但高校在课程中并未嵌入相关实训环节,学生难以通过AI 工具进行真实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这种“技术供给—教育实践”的断层,削弱了 AI 在教育与企业融合中的潜在价值。

3.3 乡村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人才匮乏

乡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与人才短缺的双重约束。郭亮(2025)在研究乡村“双创”教育时就强调,网络信号不稳、设备陈旧、技术支持不足是制约乡村教育数字化普及的主要瓶颈。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乡村企业中。

健叶集团虽然在广东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在推进数字农业与短视频运营的过程中仍遭遇了基础条件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供应链协同与数据治理方面,公司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平台,数据采集依赖人工填报,准确性与时效性不足;在人才方面,企业内部电商运营人员偏多,但在内容策划、算法理解与数据挖掘等 AI 相关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均衡,使得企业在数字化营销与产业链优化上效果有限。此外,乡村企业往往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数字人才长期驻扎,导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也使得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3.4 校企协同机制不完善与政策支持不足

校企协同是推动创业教育与企业转型深度融合的关键。然而,当前在协同机制上仍存在不少障碍。首先,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实践基地挂牌层面,缺乏制度化的任务对接与利益共享机制。合作往往呈现阶段性、项目化特征,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联动。其次,企业对高校教育成果的转化缺乏信任感,认为学生的参与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合作积极性。

在政策层面,虽然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支持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文件,但在具体落地环节仍存在制度空白。例如,缺乏专门的经费支持用于 AI+ 创业教育的校企共建项目,导致高校与企业在资源投入上动力不足。赵渊廷等(2023)在对城乡融合的研究中指出,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但如果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这一单元的资源协同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对于健叶集团而言,尽管其已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依然有限,制度化、政策化的支持尚需进一步完善。

4 总结

人工智能赋能的创业教育与乡村企业数字化转型融合,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升级的新动能。未来,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衔接。通过多方协同,不仅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将助力乡村企业实现价值链重塑,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砥 , 李环 , 陈旭 .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影响探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 29(2): 19-25+45.

[2] 谢艳乐 , 毛世平 .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来自西瓜特色产业的经验证据 [J]. 中国农村经济 , 2024(10): 64-76.

[3] 赵渊廷 , 王成军 , 等 . 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内涵与研究进展 [J]. 地理研究 ,2023, 42(6): 1445-1462.

基金 : 2024-2025 学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鲜米有道,绿色兴农 -- 乡村生态农业创新模式,项目编号:XJ202413714055)

作者简介:刘爱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营销,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