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密哲

元氏县第三实验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1130

引言:

古代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文化精神和艺术智慧。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和积累古代诗文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其文化认同、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古代诗文教学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教学评不一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1、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现实困境

1.1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初中古代诗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深入思考,往往只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的宏观要求,如 “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体会古代诗文的思想情感” 等,这些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难以在教学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目标脱节,碎片化现象严重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紧密契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古代诗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往往陷入 “逐字逐句翻译 + 知识点梳理” 的固定模式,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碎片化现象严重。教师过度关注文言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将一篇完整的古代诗文拆解成零散的知识点,忽视了诗文的整体意境、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1.3 评价方式单一,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不匹配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初中古代诗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却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单一,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不匹配。多数教师仍以纸笔测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测试内容多侧重对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考查,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

2.1 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明确且细化教学目标

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首先需要明确且细化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阶段性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层次:基础层目标,即学生能够准确认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如 “缘”“寻”“遂” 等),正确翻译重点句子(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提高层目标,即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桃花源的美好景象;拓展层目标,即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 “理想社会” 的理解。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使用清晰、具体的行为动词,如 “准确认读”“正确翻译”“梳理”“体会”“谈谈” 等,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方式确定提供明确指引。

2.2 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构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 “逐字逐句翻译” 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于基础类教学目标,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避免教师过度讲解;对于理解和感悟类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内涵。

2.3 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匹配

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匹配。评价方式应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结合古代诗文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采用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评价、作业评价等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如朗读的流畅度、情感的投入程度),评价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知识和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在小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从发言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作业评价中,可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让学生撰写古代诗文赏析短文、改编古代诗文故事、绘制诗文意境图画等,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终结性评价方面,可适当改革纸笔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学生理解、感悟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例如,在测试中设计开放性试题,如 “请结合《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分析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请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唐诗,从意象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等,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纳入终结性评价的范畴,使终结性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3、结束语:

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是提升古代诗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当前初中古代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现实困境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碎片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古代诗文教学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明确细化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和钦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J]. 天津教育 ,2025(6):102-104.

[2] 饶晔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中学古典诗文教学策略 [J]. 教育文汇 ,2024(3).

[3] 夏静 . 以生为本 , 构建”教学评一致”的小学古文课堂——以《两小儿辩日》为例 [J]. 语文课内外 , 2022(27):017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