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曾远青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畜牧兽医渔业综合服务中心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生猪养殖中发病率高、危害大的肠道疾病,主要影响 1-3 周龄仔猪,可导致仔猪脱水、死亡,严重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 [1]。本文拟从病因与流行特征与临床诊断、综合防治策略等维度展开讨论,系统分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过程,阐述临床诊断方法,提出综合防治方案,旨在为解决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因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其常见血清型包括 K88、K99、987P 等,这些血清型对仔猪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是引发该病的核心病原体。致病大肠杆菌的致病过程依赖于两类关键致病因子:其一为黏附素,能特异性结合仔猪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病菌黏附并定植于肠道黏膜,避免被肠道蠕动或黏液清除,为后续致病奠定基础;其二为肠毒素,包括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ST 可抵抗肠道消化酶作用,通过激活环磷酸鸟苷信号通路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分泌亢进,LT 则通过环磷酸腺苷通路引发同样效应,两者共同促使大量水分与电解质进入肠腔,导致腹泻[2]。
二、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致病机制与临床诊断
(一)致病机制分析
致病大肠杆菌的致病过程需依次完成黏附定植、毒素分泌及渗透压失衡三个关键步骤。首先,致病菌株通过表面黏附素与仔猪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黏附定植,避免被肠道蠕动或黏液清除,为后续致病奠定基础;其次,定植后的细菌大量分泌肠毒素,其中耐热肠毒素 ST 通过激活肠道上皮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水平,促进氯离子分泌并抑制钠离子吸收;不耐热肠毒素 LT 则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水平,同样导致肠道黏膜细胞离子分泌亢进;最后,肠道内大量离子堆积,导致肠腔渗透压显著升高,水分从组织间隙快速进入肠腔,引发典型水样腹泻。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日龄特征,出生后 1-3 天的仔猪最易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随后迅速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白色,带有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仔猪脱水症状逐渐明显,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四肢无力,严重时因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导致死亡。剖检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大量黄色或白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三)实验室诊断方法
实验室诊断需结合传统培养与现代分子技术,以明确病原及血清型。第一,细菌分离培养是基础方法,取病猪新鲜粪便或肠道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37% 培养 24 小时后挑取红色菌落,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再通过发酵乳糖、产生吲哚等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第二,血清型鉴定常用玻片凝集试验,将分离菌株与已知血清型的抗血清混合,若出现凝集反应则可确定血清型;第三,PCR 检测是快速诊断手段,通过设计针对致病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样品 DNA 进行扩增,若出现预期大小的扩增片段,即可提示存在相应致病基因。
三、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饲养管理优化
首先,产房卫生管理是降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风险的关键环节,产前 1 周需采用百毒杀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消除环境中潜在的致病大肠杆菌,同时保持产房干燥,避免潮湿环境为病菌繁殖提供条件。其次,母猪产前饲养调整可减少母源感染风险,产前 2 周需合理调整饲料配方,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以满足母猪营养需求,但需避免母猪过肥,降低分娩后乳汁中携带致病微生物的概率。最后,仔猪护理直接影响其抗病能力,出生后应立即擦干身体,防止体温流失,保持环境温度在 30-32% ,为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确保仔猪在出生后1 小时内吃到初乳,通过初乳获取母源抗体,增强早期免疫力 [3]。
(二)疫苗免疫预防
第一,母猪产前疫苗接种是诱导母源抗体的有效方式,产前 4-6 周可注射K88-K99 二联灭活苗,刺激母猪免疫系统产生高效价抗体,这些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为新生仔猪提供被动免疫保护,降低 1-3 周龄仔猪的感染风险。第二,仔猪早期免疫可刺激局部黏膜免疫反应,出生后 3-5 天可滴鼻接种活疫苗,疫苗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体内,诱导肠道黏膜产生分泌型 IgA ,增强肠道对致病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减少腹泻发生。第三,疫苗选择需结合当地流行特征,根据养殖场周边或区域内致病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疫苗,确保疫苗与流行菌株匹配,提高免疫预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药物治疗与微生态调控
其一,药物治疗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发病后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生素,根据试验结果选择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耐药菌株产生,确保药物对致病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缩短病程。其二,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可通过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有害菌生长,益生元可作为有益菌的底物,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增殖,改善肠道环境,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其三,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合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抗生素使用后 2 小时灌服益生菌,避免抗生素对益生菌的抑制作用,发挥抗生素快速杀菌与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协同效应。
结语:
本文研究阐明了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致病机制及流行特征,提出了涵盖饲养管理、疫苗免疫、药物与微生态调控的综合防治策略。研究结果揭示了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规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明确依据,其综合防治策略强调多环节协同,较前人单一措施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邢玉超 .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J]. 今日畜牧兽医 ,2024, 40(12):78-80.
[2] 杨继忠 .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J]. 中兽医学杂志 ,2023(7):4-6.
[3] 李亚玲 .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常见类型与防控措施 [J]. 畜禽业 , 2023,34(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