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排查治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探索实践
李银龙
新疆东方希望碳素有限公司 新疆昌吉 831800
引言
在企业运营中,安全是基石,关乎员工生命安全、企业财产保障及可持续发展。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企业安全管理核心环节,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手段。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营造安全稳定生产环境。本文旨在全面剖析隐患排查治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流程及优化策略,为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 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
1.1 预防事故发生
安全隐患是事故根源,及时排查治理可将事故扼杀在萌芽。如某化工企业定期排查设备,发现反应釜密封老化及时更换,避免物料泄漏引发爆炸,保障员工生命与企业财产安全。
1.2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隐患排查治理需全员参与,员工在过程中更了解安全知识与操作规程,增强安全意识与责任感,形成良好安全文化。例如,某制造企业组织员工参与隐患排查培训,员工发现并报告设备防护缺失隐患,企业及时整改,员工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1.3 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各行业法规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明确规定,企业做好隐患排查治理是履行法律义务,避免因违规受处罚,降低法律风险。如建筑企业按《安全生产法》要求定期排查隐患,确保施工安全合规。
1.4 提升企业形象与竞争力
良好安全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积极排查治理隐患可提升社会形象,增强客户、合作伙伴信任,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某食品企业重视安全管理,消费者因信任其安全措施更愿购买产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执行不严格
部分企业虽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一些员工未按规定频次和内容排查,对隐患视而不见;部分管理人员未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违规行为未及时纠正处理。某建筑企业虽有隐患排查制度,但施工人员为赶进度,未按要求对脚手架进行日常检查,管理人员也未严格监督,导致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2.2 排查方法落后
多数企业仍采用人工巡查、检查表等传统排查方法,效率低、准确性差,难以发现隐蔽隐患。在复杂生产环境下,人工易疏漏。如某电子企业生产车间设备密集、线路复杂,人工排查难以发现电气线路内部短路隐患,传统检查表也无法适应多变生产工艺与设备更新。
2.3 员工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员工对隐患排查治理认识不足,缺乏安全知识与技能,未意识到隐患危害。如某服装企业员工在车间随意堆放易燃物料,堵塞消防通道,对车间存在的火灾隐患浑然不觉;一些新员工未经系统安全培训就上岗,不熟悉操作规程与隐患排查方法。
2.4 隐患整改不彻底
企业发现隐患后,整改存在拖延、整改措施不到位、整改后复查不及时等问题。某食品加工企业发现车间配电箱存在漏电隐患,虽安排维修人员维修,但维修不彻底,未更换老化电线,仅简单处理漏电部位,复查也未严格执行,导致一段时间后配电箱再次漏电,险些引发触电事故。
3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优化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体系,涵盖制度、流程、标准与机制。明确排查治理各环节工作要求与规范,建立隐患报告、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机制。如某企业制定详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范从发现到消除隐患的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3.2 创新隐患排查方法
引入新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排查效率与准确性。如某能源企业在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及时发现设备潜在故障隐患,实现智能化预警。加强部门协同,
生产、设备、安全等部门联合开展排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全面排查隐患。某化工企业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排查,各部门人员从不同角度检查,提高排查质量。
3.3 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
定期组织员工隐患排查治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操作规程、隐患识别与报告方法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增强培训效果。如某企业邀请专家开展安全培训,组织员工观看事故警示片,提升员工对隐患危害的认识与排查治理能力。
3.4 科技兴安,推动“数智”赋能安全
(1)构建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双重预防体系为核心,全面融合安全管理工作要素,结合企业安全管理职责统一管理,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流程运转、专业化数据支撑、智能化监测预警和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动态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多层级“一盘棋”管理,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提质增效。(2)打通数据共享大动脉。根据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需求、统一实施”原则,系统梳理新旧信息系统、行业与企业间信息系统、业务条线间信息系统的关系,充分借鉴实验室研究成果,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建设数据高速公路,推进跨行业领域数据资源贯通共享。采取授权使用等机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数据资产化,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
3.5 安全管理网格化
积极落实中国中化安全管理网格化工作,在工作中落实 FORUS 体系风险监控全员参与机制,建立各类危险场所、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标准和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清单,明确隐患排查的时限、内容、范围、频次和要求。一级网格长由公司管理层担任,每月对责任部门进行一次考核评估;二级网格长由属地经理担任,每月对属地部门考核两次;三级网格长由班组长担任,每周对属地班组进行考核。制度化、系统化地对岗位进行规划和要求,开展安全管理网格化和隐患排查工作,能够准确把握一线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做到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源头解决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等问题。
3.6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效率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利用安全管理软件记录隐患信息、跟踪整改进度、分析数据;采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与环境参数,及时预警隐患。如某工厂安装智能传感器监测设备温度、振动等参数,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便于提前处理隐患。
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隐患排查治理将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企业可加大技术投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智能安全管理平台,实现隐患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与精准治理。同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安全素养,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政府部门也将持续完善法规政策,加强监管,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共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 吴红忠.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在氯碱生产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氯碱 ,2023,45(10):43-47.
[2] 胡国江 .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究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4,24(13):104-106.
[3] 张志新 . 石化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优化与提升 [J]. 化工管理 ,2024,40(17):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