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与鱼类协同管理技巧

作者

刘志勇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田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滨州市 25666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稻田养鱼模式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推广。这种模式不仅能实现渔粮双收,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然而,要实现水稻与鱼类的协同生长,需掌握科学的管理技巧。

1、稻田养鱼模式概述

1.1 稻田养鱼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稻田养鱼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该模式中,稻田为鱼类提供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鱼类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增加溶解氧,其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水稻则为鱼类遮阴降温,净化水质。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1]。

1.2 稻田养鱼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在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近年来发展迅速。各地积极推广该模式,建设了众多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如山东友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滨州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江南社区建设的 1277.16 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增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稻田养鱼模式前景广阔,将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稻田环境的准备与优化

2.1 稻田的选择与规划

选择稻田时,应考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等因素。项目区紧邻公路,现有稻田内路面平整、布局合理,能满足机耕、生产、运输需要。在此基础上,要合理规划稻田布局,确定种养单元数量和面积[2]。

2.2 田间工程建设

2.2.1 种养单元划分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划分合适数量的种养单元。如山东友稻项目划分了26 个种养单元,环绕稻田一周形成“回”字形,有利于鱼类活动和管理。

2.2.2 环沟设置环沟宽 2m ,深 0.8m ,为鱼类提供栖息和躲避高温、暴雨等恶劣环境的空间。同时,在环沟四周设置防盗、防逃、防害设施,保障鱼类安全。

2.3 进排水工程完善

2.3.1 水源与引水

项目水源取自项目区北侧沉淀池,经闸门进入现有农田灌溉水渠,再引水至新建田间沟渠。确保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渔业养殖要求。2.3.2 田间沟渠建设新建田间沟渠用于稻田种养期间换水排水,以及修养期的排水。新建沟渠汇集至南侧总排水沟,保证排水顺畅,维持稻田水位稳定。

3、水稻种植管理技巧

3.1 水稻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合稻田养鱼模式的水稻品种至关重要。应选择耐肥、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茎杆粗壮、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这些品种能适应稻田湿润环境,与鱼类共生良好。

3.2 水稻种植的时间与密度

根据当地气候和鱼类生长周期,合理确定水稻种植时间。一般在水温稳定在适宜水稻生长的范围内进行种植。种植密度要适中,既要保证水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要充分利用稻田空间。过密会影响水稻通风透光和生长发育,过稀则浪费土地资源。

3.3 水稻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结合鱼类生长环境)

在施肥方面,应优先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为水稻和鱼类提供长效养分。同时,可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情况,适量追施化肥,但要注意避免化肥直接落入水中对鱼类造成危害。在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设置诱虫灯等。必须使用农药时,要选择低毒、低残留、对鱼类毒性小的农药,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在鱼类敏感期施药。

4、鱼类养殖管理技巧

4.1 鱼类品种的筛选

选择适合稻田养殖的鱼类品种,如鲤鱼、鲫鱼、草鱼等。这些鱼类适应性强,能在稻田环境中良好生长。鲤鱼、鲫鱼杂食性,可摄食稻田中的杂草、害虫和浮游生物;草鱼能以稻田杂草为食,起到除草作用[3]。

4.2 鱼苗的投放时间与密度

鱼苗投放时间要与水稻生长阶段相匹配。一般在水稻移栽返青后投放鱼苗,此时水稻根系已基本稳固,不会因鱼苗活动受到太大影响。投放密度要根据稻田条件、鱼类品种和养殖目标合理确定。密度过大,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容易发病;密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

4.3 鱼类的喂养与日常管理

在喂养方面,要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投喂饲料。前期可投喂一些粉状饲料,随着鱼类生长,逐渐增加颗粒饲料投喂量。同时,要注意观察鱼类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巡查稻田,观察鱼类活动、水质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4.4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对稻田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鱼类疾病发生。一旦发现鱼类患病,要及时诊断病因,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可采用中草药防治鱼类疾病,减少药物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5、水稻与鱼类的协同管理要点

5.1 水稻生长与鱼类生长的周期协调

水稻生长周期包括育秧期、移栽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鱼类生长也有不同阶段,如鱼苗期、幼鱼期、成鱼期。在协同管理中,要根据水稻和鱼类生长周期特点,合理安排各项管理措施。例如,在水稻分蘖期,可适当增加鱼苗投放量,利用稻田丰富的浮游生物和杂草为鱼苗提供食物;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要注意控制鱼类活动,避免对水稻造成损伤。

5.2 水质管理对水稻和鱼类的双重影响

水质是影响水稻和鱼类生长的关键因素。适宜的水质条件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也有利于鱼类健康生长。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保持水质酸碱度在 7.0-8.5 之间,溶解氧含量在5mg/L 以上。当水质指标不符合要求时,要及时采取换水、增氧、调节酸碱度等措施。

5.3 农药、化肥使用与鱼类生存的平衡

在稻田养鱼模式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谨慎。必须使用时,要选择对鱼类毒性小的产品,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例如,在使用农药前,可将鱼类驱赶到环沟中,降低农药对鱼类的影响。同时,要合理控制化肥使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水质恶化。

5.4 协同管理中的日常监测与调整

建立日常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水稻生长情况、鱼类生长情况、水质指标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如发现水稻生长缓慢,可适当增加施肥量;如鱼类生长异常,要及时检查水质和饲料情况,找出原因并解决。

结束语

稻田养鱼模式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稻田环境准备与优化、水稻种植管理、鱼类养殖管理以及水稻与鱼类的协同管理,能够实现渔粮双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际应用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措施,推动稻田养鱼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玉兰 .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探讨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08):114-117.

[2] 庄燚华 , 谌金吾 , 王益海 , 等 . 黔东南自治州山地稻田“稻 - 蛙 - 鱼” 综合种养试验及效益分析 [J]. 贵州畜牧兽医 ,2024,48(03):35-38.

[3] 李玉梅 , 覃朗 . 三都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实践 [J]. 山东畜牧兽医 ,2025,46(02):3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