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许梦瑶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使命。安徽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价值和精神力量。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安徽红色文化的资源现状与育人价值
(一)安徽红色文化的主要资源概况
安徽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拥有丰富而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区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基地。1941年的“皖南事变”便发生在这里,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矛盾尖锐化的重要历史节点,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皖南事变不仅彰显了新四军在逆境中的英勇斗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内战的坚定立场。
安徽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和杰出人物,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王稼祥,坚定忠诚、勇挑重担的董振堂,以及长期在党政工作中鞠躬尽瘁的张劲夫等。他们不仅在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安徽省境内保存有大量革命历史遗址和红色纪念场所,这些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既包括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旧址,也涵盖了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旧居等。如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是新四军总部长期驻扎和组织指挥抗战的重要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金寨革命烈士陵园,作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长眠着无数英烈英魂,展现了金寨人民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六安红军广场和岳西革命纪念馆等地,则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
(二)安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安徽红色文化孕育出一系列深厚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等。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官兵宁死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彰显了共产党人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坚定信仰。金寨被誉为“将军县”,是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数金寨儿女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忠诚担当,正是红色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思政课一体化的定义与层次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大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的系统衔接、内容融合、方法协同和评价统一,从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思政教育整体格局。具体而言,思政课一体化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课程目标的一体化,确保不同阶段教育任务各有侧重又彼此衔接;二是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推动知识体系与理论内容的梯度进阶与融合;三是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的一体化,注重实践育人、互动教学与综合评价手段的贯通实施。
(二)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也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实现学生思想认知的持续性、教育引导的系统性以及价值培育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青年学生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和价值选择困境,统一、有机的思政课程体系能够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思想引导与价值支持 [2]。
四、安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一)教育内容方面的融合路径
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应深入挖掘安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政治价值、历史意义和教育功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块。可以围绕皖南事变、新四军抗战史、金寨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整合进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程体系,做到理论教学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小学阶段可通过绘本故事、红色儿歌等形式启发爱国情感;中学阶段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精神与历史逻辑;大学阶段可结合党史、国情教育,开展更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与现实意义探讨。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融合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安徽红色文化,应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更贴近学生、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红色历史事件“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信仰力量;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泾县新四军纪念馆、金寨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主题团日、微党课等活动,增强学习的现场感与真实感;借助新媒体技术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开展线上互动课程,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三)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安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目前,大中小学在思政课程师资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均、培训资源有限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建立以高校为龙头、教研机构为支撑、中小学为基础的区域化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实地调研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教学转化能力 [3]。
(四)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实现安徽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一体化深度融合,离不开校地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互通。应积极推动高校、中小学与地方政府、红色文化场馆、党史部门等主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地方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动红色教育基地与学校联合建设课程与实践项目;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多元化教育场域。
五、结语
安徽红色文化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内容资源和精神支撑,其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认同。通过教育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师资力量强化以及校地协同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推动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各学段中的深度融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强化区域间资源共享与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全国可推广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坚实的地方支撑与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李佳 . 安徽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4):152-154.
[2] 栾英育 , 张迎 , 葛翠茹 .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33(7):68-74.
[3] 刘璐, 陈美兰.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向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3):49-51.
项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2024 年度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名称: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不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