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企业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应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邹艳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济学院 518000

引言

新金融工具准则(如 IFRS 9)的推行,标志着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转型。企业需根据业务模式与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重新分类金融资产,并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等新方法计量。然而,实务中分类标准的主观性、计量模型的复杂性及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导致企业应用面临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典型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适应准则变革提供参考。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最显著的变化是简化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方式。过去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现在改为三类:第一类是按摊余成本计量的资产,第二类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资产,第三类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的资产。分类标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先主要看企业持有资产的意图,现在则需同时考虑两个要素:一是企业如何管理这些资产获取收益的业务模式,二是金融工具合同约定的现金流特征是否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基本要求。这种改变使分类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计量方法上,新准则更加重视市场化的估值技术。除了第一类资产仍采用传统的摊余成本法,其他两类都需要持续跟踪公允价值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会计政策的选择到信息系统的改造,从业务流程的梳理到人员技能的提升,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规要求。

二、企业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分类标准执行存在主观性

业务模式分类直接影响到金融资产的计量方式,但现行准则给予企业管理层过大的判断空间。而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企业对相同业务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分类。比如持有债券投资时,有些企业将每月交易一次的债券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将交易频率相近的债券归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对持有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这一条件的不同理解。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会刻意调整交易频率或合同条款来改变业务模式认定,从而达到平滑利润或规避监管的目的。

(二)计量模型选择与技术瓶颈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企业具备专业的估值能力,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配备专门的估值团队。这些企业通常依赖外部评估机构,而评估机构采用的参数假设、折现率选择等关键因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机构对同一资产的估值结果可能相差 20% 以上。预期信用损失模型(ECL)的应用则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的问题,特别是新成立企业或新业务条线缺乏足够的历史违约数据。有的企业简单套用行业平均水平,无法准确反映特定客户的信用风险。更复杂的是具有嵌入式衍生工具的金融工具,其分拆计量需要复杂的金融工程知识,但企业财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专业技能。

(三)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薄弱

许多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仅简单列示金融工具分类结果,未详细说明业务模式评估的具体依据和关键判断因素。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约有 63% 的企业未披露估值技术参数及其敏感性分析。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方面,很少有企业公开披露阶段划分标准、前瞻性调整因素等核心信息。内部控制方面,近半数企业未针对新金融工具准则更新审批流程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分类决策常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缺乏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制衡。

三、优化金融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分类标准与流程

建议监管部门发布《金融资产分类操作指引》,明确规定交易型资产的最低交易频率阈值,例如将每月交易 3 次以上作为计入 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判断标准之一。对于持有至到期类资产,应当设定最短持有期限要求,如必须持有超过发行期限的 70% 才符合 AC(摊余成本)计量条件。企业需要建立分类决策文档模板,记录每项资产分类时考量的具体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持有目的、资金来源、绩效考核方式等。可以参照银行业已实施的双人复核制度,要求业务部门和风控部门对重大资产分类进行联合确认。财政部可牵头建设行业案例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各类典型业务的分类处理方式。

(二)完善计量技术与资源支持

针对中小企业估值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推广使用财政部认证的标准化估值工具。这些工具应内置债券估值曲线、违约概率表等基础参数,支持自动对接中债估值、中证估值等权威数据源。对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建议由银行业协会牵头开发行业通用模板,区分制造业、零售业等不同业态设置基础参数,企业只需输入客户评级、担保情况等个性化数据即可生成初步结果。重点培育第三方估值服务市场,建立估值机构白名单制度和年度考评机制,要求其披露估值方法、参数来源及历史准确率。对于复杂金融工具,可组织证券交易所开展计量方法培训,编写《衍生工具计量实务手册》,详细说明嵌入式衍生工具分拆、期权定价模型应用等具体操作步骤。

(三)强化信息披露与内控机制

财务报表附注应当增加分类计量专项说明,至少包含:业务模式评估的关键因素及权重、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层级分布、信用风险三阶段划分的具体标准。对于采用重大会计估计的项目,需单独披露估计方法的敏感性分析,例如展示贴现率变动 ±1% 对预期信用损失的影响幅度。内部控制方面,建议将金融工具管理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分类计量政策的执行监督。重要金融资产的分类变更必须经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留存完整的决策过程记录。审计环节需要增加分类合理性和计量准确性的专项测试,抽样检查比例不应低于 20% 。

结论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是企业提升金融资产管理水平的契机。通过规范分类流程、完善计量技术、强化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企业可有效应对准则变革带来的挑战,实现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与风险管理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彩霞 .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J]. 中国经贸 ,2023(22).

[2] 王铮.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A 银行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24.

[3] 李昕 .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J]. 现代商业 ,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