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

吴晓虹 王婷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2260

引言:

“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核心模块之一,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创新意识、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以结构化思维重组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1]。在实施层面,强调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打破课时与知识点间的碎片化割裂,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逻辑框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以单课时碎片化教学为主,对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较为薄弱。现有研究虽关注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价值,但针对小学数学尤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践探索仍有待深化。以下是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认知局限: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落差

研究发现,虽然半数以上教师认同大单元教学的价值,但在“图形与几何”的实际教学中,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频次与开展意愿并不高,均值介于 3.02~3.39 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落差。与此同时,深度访谈了解到,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存在理解偏差。例如,将大单元教学简化为“主题式活动设计”、理解为“教材内容整合”、误认为“知识点单纯合并”等,导致大单元教学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形式化。这种认知局限性可能与系统培训支持缺乏、实践案例参考不足、时间与精力有限等有关。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案例可参考性均值为 2.89、专业培训覆盖率不足38% 、教研支持率徘徊在 35% 左右,教师在面对图形测量、几何变换等复杂内容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平均备课时间是常规课时的2 至3 倍。

二、设计失范:目标- 学情脱节、课时碎片化等多重困境

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显示标准化系数 β 为 0.192,说明教学设计对“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效果存在正向影响。现状调查发现,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系统性缺陷,如目标设定与学情分析脱节、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等。深度访谈表明,教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课时碎片化的制约, 70% 以上教师仍遵循教材的单课时序列进行教学,导致难以统筹单元整体目标与活动设计,从而削弱“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知识结构化呈现,不利于学生几何认知体系构建。

三、实施困境:建构性缺失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效能低下

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尽管部分教师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组课程内容、设计跨单元活动等方式推进大单元教学,但多数教师未能有效建立“图形与几何”模块与大单元教学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薄弱、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从具体实践来看,在“图形与几何”课堂导入、探究、巩固等环节,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水平均处于中等或低下水平,这一结果可能源于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能力,未能深入理解大单元教学的核心要求,导致课堂活动与“图形与几何”模块的实际应用脱节;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任务,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得知识迁移、思维发展、实践应用等关键能力培养目标难以落实。

四、评价失衡:结果导向与素养维度的结构性矛盾

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专业活动,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监督调控、教育改进等功能。在“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的标准化系数 β 达到了 0.405,说明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纵观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评价现状,随堂检测、课后练习、单元测验、期末考核等结果性评价占高达 78% ,而过程性评价仅占 22% ;教师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参与度不足 25% ;评价内容以知识掌握为主,对空间观念、模型意识、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关注较为欠缺。由此可见,“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个体化差异。

五、基于“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现状问题的改进启示

针对当前“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在教学认识、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系统性视角制定与实施改进与优化策略。例如,在认知层面,可构建“理论研习 + 案例解析 + 实践反思”的教师研修体系,通过课标解读、跨校教研、名师工作室等途径深化教师对大单元教学本质的理解。在设计层面,可以SOLO 分类理论为指导,建立“核心素养→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化目标链,结合学情分析整合教材资源,设计递进性、挑战性活动。在实施层面,可依托生活化情境、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等,推动知识结构化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2]。在评价层面,可构建“三维四阶”评价体系,其中三维指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四阶包括课前诊断、课中观察、课后反馈、单元总结。同时融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反馈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全过程覆盖的评价机制。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在认知、设计、实施与评价四个维度的现实困境。教师认知局限与实践落差、教学设计碎片化、课堂活动建构性不足、评价体系失衡,共同制约了当前“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开展。未来需从系统性视角出发,探寻行之有效教学质量改进措施,实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的整体优化,使其更好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芬 , 石黄萍 , 张景钢 , 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问题分析及其解决策略 [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44(03):114-120.

[2] 刘立华 , 刘云贺 .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视角下概念课教学实践——以“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例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39(07):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