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课间微运动”助力中小学体育教学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张耀远
茂名市崇文学校 5250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着质与量的双重挑战。“每日一课 + 课间微动”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每天有规律的体育课程,在课间进行短暂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二、“每日一课 + 课间微运动”模式的理论基础
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来自运动生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心肺功能,而分散进行的课间微运动可以保持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避免长时间坐着对健康的危害。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短期、高频率的体育锻炼更符合青少年的注意特征,对缓解学习疲劳、提高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模式体现出 " 全人教育 " 的理念,把体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微运动的灵活性相结合,达到锻炼运动技能和培养健康习惯的双重目的。这种一体化的体育活动安排,不仅确保了体育教学的专业与深度,而且还通过日常的微运动加强了锻炼的持续性。
三、基于" 每日一课 + 课间微运动" 的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
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并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结合,建立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运动技能训练的设计中,应统筹安排运动技能训练的先后次序,把基本身体训练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综合性,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要注意田径、球类、体操等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合理搭配。
课程进度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期为周期,把教学目标分成几个阶段,保证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另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季节、气候、场地设备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在课程评价上,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参与态度与进步幅度。
(二)在课间进行微运动
微运动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在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种活动一般以 5~10 分钟为宜,一般安排在课间休息时,以适当的活动帮助学生减轻疲劳,提高集中力。在微运动内容的设计中,应选择简单、不需要复杂器械的动作形式,如原地踏步、拉伸、平衡练习等。这些活动应以兴趣、参与为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施过程中,可采取体育教师、班主任配合等方式,也可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完成。特别要注意,微运动的强度要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同时避免过度消耗体力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学校可以把这些微运动的内容形成系统的指导方针,使之成为学校的常规活动。长期坚持下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好习惯。
(三)个性化教学,提供个性化指导与选择
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体质、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组织方面,可采取小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运动能力的不同,设置难度不同的练习内容;针对运动技能差的学生,应多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还提供了更有挑战性的练习。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可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开设一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评价标准应体现差异性,强调学生个体进步的程度。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学生个体特征,挖掘其在某一项运动项目中的潜力,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四)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共同体
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利用“家长会”“开放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体育教育,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可定期将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课成绩反馈给家长,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辅助锻炼建议。鼓励父母在假期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远足、骑车、球类运动等,把运动融入家庭生活中去。
学校也可以为家长设计一些体育活动,例如亲子运动会,家庭体育挑战赛,增加亲子互动,培养家庭运动习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另外,学校还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共享体育教学资源及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
(五)开展" 每日一课" 的教学计划
“每日一课”的教学计划强调日常体育课程的执行,要求每天的教学内容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多样化、平衡性,避免单一项目长期重复训练造成的单调乏味。可以将田径、球类、体操等各大类项目合理地划分为每周一次的课程,在每一大类之下,又有不同的具体活动形式。如球类项目,可交替学习不同的球种,如篮球,排球,足球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身体训练的关系,把准备活动、主体内容和放松整理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技能教学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步骤,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动规律,掌握健康知识。课堂组织形式要灵活,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包括个人活动和团队活动。通过这种系统化、丰富的每日运动课程,可以使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结语:
“每日一课 + 课间微运动”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对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 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 体育教学,2018,38(1):25-27.
[2] 陈俊朋 . 初中生学校体育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J]. 体育画报,2023(5):189-191.
[3] 李大健。“体育 2+1 项目”与大课间活动的互动发展探索[J]. 内蒙古教育,2017(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