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绩效评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实践及探讨
周杨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大连 116400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迈向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核心力量,其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成效直接影响高校竞争力。教师绩效评价犹如指挥棒,引导教师行为,激励教师成长,优化师资配置。然而,现行评价体系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下渐显弊端,如何精准、公正、全面地衡量教师绩效,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亟待攻克的课题,关乎教育资源效能释放与教育目标达成。
二、教师绩效评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实践现状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构建
高校普遍摒弃单一教学或科研评价模式,搭建多维度指标体系。教学方面,考量课堂授课质量,以学生评教打分,涵盖教学内容新颖性、方法多样性、课堂掌控力等;结合教学成果,如学生考试成绩分布、竞赛获奖指导情况等。科研维度,重视论文发表数量、级别,尤其国际知名期刊收录情况;科研项目获批层次与经费额度,以及科研获奖荣誉也是关键指标。社会服务领域,依据教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贡献等量化评估,力求全方位反映教师工作价值。
(二)评价主体多样化尝试
改变单一行政管理主导评价,引入多元主体。学生作为教学直接受众,通过线上评教系统匿名打分、撰写意见,提供教学一线反馈,权重占一定比例。同行教师参与互评,凭借专业视角审视教学科研水平,在学科前沿把握、研究方法创新性评判上具权威性,常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交流打分。管理层从整体发展规划、资源分配角度,考量教师对学校学科建设、团队协作贡献,综合评定绩效,多主体参与旨在提升评价客观性。
(三)评价周期与方式灵活化
评价周期不再局限于学年终结,部分高校推行学期中阶段性评价与学年末总结评价结合。阶段性评价聚焦教学进度、近期科研进展,及时提醒教师调整策略;年度评价则统筹全年表现。评价方式融合定量与定性,定量靠数据说话,如教学课时量、论文篇数等可量化指标;定性借助教学反思报告、科研述职汇报,深挖工作质量、创新点,使评价更立体。
三、教师绩效评价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指标体系失衡与僵化
1. 重科研轻教学倾向难扭转
尽管强调平衡,但科研指标因易量化、成果显性,在评价中占比偏高。一些高校教师为求高分,投身大量精力发论文、跑项目,教学敷衍,出现“教授不教”现象,影响基础教学质量,背离育人初衷。
2. 指标一刀切忽视学科差异
理工科与文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特性不同,统一指标不合理。如要求文科教师达到与理工科相同科研经费额度不切实际,文科成果多为著作、调研报告,难以用统一量化标准衡量,易挫伤部分教师积极性,无法精准反映真实绩效。
3. 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社会发展快,学科热点、教学要求常变,但指标更新滞后。新兴交叉学科崛起,旧有学科分类下的评价指标难适配,教师探索新领域成果难获认可,阻碍学科创新与教师转型。
(二)评价主体认知与操作偏差
1. 学生评教局限性
学生专业知识、评判能力有限,易受教师考勤松紧、课堂娱乐性干扰,而非真正教学质量。部分教师为迎合学生高评分,降低课程难度、放松考核,偏离教学目标,且学生参与热情不一,评教数据可靠性存疑。
2. 同行评议主观性
同行间存在竞争关系,评议时可能掺杂个人偏见、利益考量。对他人科研成果评价,若涉及奖项、职称晋升竞争,难免低估对手成绩,抬高自己,影响评价公平性,且不同同行对创新、质量理解有别,标准难统一。
3. 管理层评价片面性
管理层远离教学科研一线,信息获取依赖汇报材料,对教师默默奉献、团队隐性贡献知之甚少,易凭印象、人际关系定夺,忽视实际工作细节,导致评价与事实脱节。
(三)评价结果运用不当
1. 激励作用受限
评价结果多与职称评定、奖金发放挂钩,形式单一。优秀教师获物质奖励后缺乏持续进阶动力,后进教师因晋级无望破罐破摔,未针对不同需求分层激励,如为青年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等拓展激励外延。
2. 反馈机制缺失
评价结束后,教师鲜少收到详细、针对性反馈。不知教学短板在哪、科研
提升方向,重复犯错,错失成长良机,且学校未依结果调整教师岗位、资源配置,评价沦为走过场,未发挥诊断改进功能。
四、优化教师绩效评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对策
(一)科学构建指标体系
1. 权重动态平衡
依学校战略、学科发展阶段调整教学科研权重。新建本科院校重基础文理学科,教学权重可占 60% 、科研 40% ;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科研提至 60% ,兼顾教学底线要求,定期复盘权重合理性,契合发展节奏。
2. 分类定制指标
按学科门类、岗位类型细化指标。理工科实验教学设实验开出率、学生实操成果指标;文科社会实践类课程考核调研深度、学生实践报告质量;科研岗突出成果转化效益,教学岗强调教学创新推广,贴合岗位特性。
3. 融入发展性指标
除传统成果指标,增设教师专业成长项,如参加培训时长、新技能掌握程度、跨学科合作参与度,激励教师持续提升,适应教育变革,为学校储备未来竞争力。
(二)规范评价主体行为
1. 学生评教引导优化
评教前开展培训,告知评判维度、标准,引导学生重教学实质;优化评教系统,增设开放性问题收集建议,过滤无效、恶意评价,提升数据有效性;适时反馈评教结果利用情况,增强学生责任感。
2. 同行评议规范流程
建立回避制度,竞争关系者不互评;多人组成评议小组,匿名打分取平均,减少主观干扰;制定详细评议手册,明确不同学科成果评价要点,定期交流评议经验,提升专业性与公正性。
3. 强化管理层调研
管理层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听课、参与学术活动,掌握一手信息;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佐证,全方位考量;建立管理层与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答疑解惑,确保评价贴近实际。
(三)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1. 分层激励设计
对卓越教师给予学术休假、出国研修、领衔重大项目等高层次激励;中等水平教师匹配专项培训、导师带教,助力提升;新手教师设定成长导师,辅助过渡,激发各层级奋进动力。
2. 精准反馈与改进
评价报告详述教师优缺点,附改进建议、案例参考;为教师定制个人发展计划,明确短期提升目标;定期回访跟踪,依据改进成效调整后续支持,形成评价 - 反馈 - 提升闭环。
五、结语
教师绩效评价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精密仪器,调试好方能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当下实践虽有缺憾,但通过精准优化指标、规范主体行为、善用结果,能扭转评价积弊,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研教,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注入持久动力,推动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书写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赵慧娟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06):139 - 143.
[2] 刘伟 .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5):83 - 88.
[3] 陈海萍 , 兰国帅 . 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挑战与应对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100 - 106.
[4] 李立明 , 王强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困境与突破 [J]. 教育评论 ,2018(09):56 - 59.
作者简介:周杨(1982-04),女,满族,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讲师职称,研究方向:师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