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视角下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陈哲
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213300
引言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心灵滋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语言时,对课堂氛围敏感度高,需要能引导思维且呵护情感的学习环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语文素养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为课堂营造温暖氛围提供了现实机会。引入关怀教育理念,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尤其在乡村小学教育实践里,情境创设不只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借助巧妙的教学设计,课堂能成为学生感受关怀、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场所,进而推动语文教育真正落地并优化。
一、关怀教育理念下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价值意涵
(一)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与心理成长的特殊需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启蒙与情感认知初始阶段,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尚不成熟,情绪调节及社会交往有较强依赖性,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既承担知识输入任务,又肩负情感熏陶与价值引导职责,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天然优势,能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场景设置,让学生在参与中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意愿,同时引发对情境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此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利于缓解学习焦虑、增强课堂参与度,并在无形中促进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尤其在乡村教育环境下,情境创设可弥补学习资源短缺问题,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与心理安全感,为其后续学习筑牢基础。
(二)关怀教育在乡村语文课堂中的现实适用价值
乡村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储备及家庭支持力度方面存在客观薄弱环节,学生普遍面临学业焦虑叠加情感缺失的双重困扰,课堂由此成为其获取情感体验的核心空间,关怀教育理念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聚焦学生内在情感需求与人格尊严,着重强调构建互信、尊重、理解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关怀教育思想,有助于营造温暖、安全且具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充满尊重与接纳的环境中更乐于表达自我、倾听他人。教师通过情境化引导策略与持续性情感沟通机制,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互动的质量,更能有效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此种关怀并非停留于表面的空泛情感表达,而是依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创设、基于正向激励的语言反馈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机制,进行系统性构建与持续性深化,这一模式高度契合乡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现实需求,具备显著的实践指导价值与教育反哺意义。
(三)“暖课堂”情境创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暖课堂”注重以人文关怀和情感互动为核心,在教学中营造温馨环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支撑、思维激发和表达空间,其关键在于将关怀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语言、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暖课堂”的情境创设不仅着眼于语文知识点落实,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人物情感、建立生活关联,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开展情境化课堂对话、角色扮演、阅读体验等活动,学生可在真实语境中表达见解、解决问题,增强语言运用实践能力,逐步构建深层次的语文认知体系,对提升整体语文素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单元内容中的关怀元素挖掘
(一)课文文本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与关怀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选文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亲情、友情、自然、童真等多种情感元素,蕴含鲜明人文精神,课文以生动故事或生活片段展现人物真挚情感,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猫钓鱼》等篇章,用朴素语言传递关爱、责任、理解与成长的价值观,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兼顾儿童情感接受力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养分,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温暖联结,教师教学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既能提升学生文本理解力,又能通过教学设计强化人文素养培养,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初步建立对关怀、尊重和温情的认知。
(二)习作与口语交际活动中的情境化关怀体现
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安排许多贴近生活的习作与口语交际训练,像“我喜欢的一本书”“和小伙伴一起游戏”“介绍我的家人”等主题,侧重让学生表达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些活动借助具体化、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在写作与表达中关注真实情感,培养细致观察力和积极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时,教师可营造温馨自然的表达氛围,鼓励学生倾诉内心想法,加强语言与情感的关联,情境化表达任务既提升学生表达积极性,又帮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形成情感认同与共鸣,让口语和书面表达成为传递温暖、联结他人的纽带,切实增强课堂亲和力和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三)教材插图与辅助材料中的情感唤醒功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设计童趣盎然,色彩柔和且构图温馨,常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场景布置等元素蕴含浓厚情感色彩,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助力。插图所呈现的画面大多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引导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教师借助这些图画资料进行情境导入或问题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同理心,引领他们进入文本情境,教材里的拓展阅读、小练笔等辅助材料,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兴趣与情感的尊重,为“暖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可视化和延展性材料为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具体支撑,增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度。
三、乡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暖课堂”情境创设的主要困境
(一)教师关怀意识不足导致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
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课堂氛围的营造,导致情境创设停留在表面。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讲解或机械提问,缺少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互动形式,致使学生难以沉浸于学习情境中。关怀教育理念未能深入人心,教师普遍缺乏将教学与情感关照相融合的教学意识,导致课堂缺乏温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归属感难以建立,严重制约了“暖课堂”建设的实效。
(二)课堂资源匮乏制约情境创设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受限于乡村学校硬件条件与教学资源配置,一些语文课堂缺乏必要的图书、多媒体设备及辅助材料,教师难以借助丰富载体构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在缺乏音视频支持与互动工具的情况下,课堂往往以传统的黑板讲解为主,学生的感官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直观信息依赖性强,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其课堂沉浸感,情境创设的效果受到显著限制,也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
(三)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增加课堂情境实施的难度
乡村小学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与情感理解水平差异较大,给情境创设的精准实施带来挑战。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或家庭情感支持不足,在课堂互动中难以自然投入,影响整体情境的连贯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心理特点的深入了解,课堂情境设计常出现“一刀切”现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关怀,影响课堂有效性与教育公平性的体现。
四、基于关怀教育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策略路径探索
(一)利用生活化素材增强课堂情境的真实体验
生活素材丰富多样,带着亲切与真实,能让学生把情境和自身经验相连,教学中挑选家庭场景、校园生活、乡村自然环境这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利用课前交流、情景模拟、图文资料来导入,可让学生在熟悉语境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此贴近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设计,容易唤起兴趣、引发共鸣,增添课堂魅力与教育感染力,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真实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二)设计合作互动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里的合作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像分组研讨、角色模拟、情境会话等,能助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低年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情感,借助小组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互动设计以关怀教育理念为基础,关注平等参与、尊重倾听,便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增强集体归属感。实际开展时,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情境的合作任务,如课文角色演绎、小组创编对话、合作完成绘本讲述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趣味和合作的必要。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尊重差异,防止出现强者主导的情况,确保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发言和参与的机会,这种合作机制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意识,推动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引入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情境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资源具有图像、声音与视频等多重表现力,能够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与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动画、配音朗读、短视频等方式导入课文背景、展现人物情感,能够增强课堂情境的感染力。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认知能力尚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多媒体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还使抽象语言内容变得具象化,有利于语言内化与情感理解。通过动画演绎课文内容,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人物动作和心理;通过音频朗读,学生能够感受语调、节奏与情感表达的结合,提升语感。多媒体还能创造沉浸式语境,使学生在“看、听、说”中多通道参与学习,提升整体课堂体验,有效增强了“暖课堂”的构建效果与教学效率。
五、乡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角色转变与关怀能力提升
(一)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情感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在“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更需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引导者。通过日常语言中的鼓励、课堂评价中的肯定、教学互动中的倾听,教师能够在细微处传递关怀与信任。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情感观察力与语言调节能力,灵活应对课堂情境,营造理解包容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更具亲和力的教学语言与教学姿态,以稳定的情绪传递安全感与信赖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建立自信,勇敢表达自己。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情感引导者的转变,不是角色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整体教学观念和育人目标的重构,必须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课堂始终。
(二)教师关怀意识与教育智慧的持续提升路径
提升教师的关怀能力需要系统的培训与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可通过教学反思、案例研讨、课堂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认知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将其具体落实于教学行为中。借助校本教研平台或区域培训资源,教师能够不断积累情境创设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增强课堂调控能力与育人意识,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情感融合的教育转变。还应鼓励教师记录教学日志、参与同行互评,以增强其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敏感度与应对策略的多样性。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提供多层次的专业成长路径,支持教师在“理论—实践—反思—提升”中持续发展,使关怀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的细节之中,成为课堂管理与学生发展的双重支点。
(三)教师专业成长中关怀教育理念的内化机制
关怀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价值观的内化与教育信念的坚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成功教学体验与学生积极反馈,教师能够认识到情感关怀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将关怀教育融入职业认同中。通过校本文化建设、师德评优激励等机制,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关怀理念,使其成为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推动语文课堂的持续优化与温情延展。建立校内定期的经验分享平台,引导教师主动将个人成长经历与关怀教学经验相结合,从个体实践中生成可推广的教学智慧。内化机制的形成还需学校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在文化上构建认同,在实践上给予空间,使教师逐渐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信仰,将“关怀”转化为教育的本能反应与自觉行为。
六、关怀教育视域下乡村小学语文“暖课堂”的长效建设
(一)建立课堂情境创设的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须具备反馈机制,才能持续优化教学实践。可建立基于学生课堂反应、作业表现与教师自评的多元评价体系,动态调整情境设计与教学安排。借助学生观察记录、同伴互评等方式收集教学效果信息,有助于教师精准识别问题并进行策略改进。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总结典型经验,也可提升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的敏感性与创新能力,推动“暖课堂”科学发展。
(二)推动学校整体营造支持关怀教育的育人氛围
“暖课堂”实施需依托学校整体教育氛围支撑,学校需营造积极、尊重且温暖的校园文化,从制度层面激励教师践行关怀教育理念,如设置“班级温暖角”供学生自由交流情感,安排固定“心理辅导时段”疏导情绪。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分享会、师生共读沙龙等活动,强化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纽带,延伸课堂内外的关怀场域,建立支持性管理机制,倡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情境教学配备专用教具资源、开辟实践活动空间,以稳定的环境保障和多元的资源供给,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育人新生态。
(三)探索乡村教育背景下“暖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教育环境特殊,“暖课堂”的可持续建设需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文化与学生实际开展情境教学实践。可整合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情境更具亲和力与认同感。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投入,完善支持网络,构建以教师成长为核心、校本研修为载体、区域协作为平台的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形成适合乡村小学实际的“暖课堂”建设体系,推动其稳步前行。
结语
本文从关怀教育视角出发,探讨了乡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暖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路径,明确了其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结合教材内容特征与乡村教育现状,梳理了实施中的困境,并提出多维度的优化策略。推动教师角色转型、增强关怀意识、构建长效机制,是实现“暖课堂”有效落地的关键所在,对于构建有温度的语文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洁,宋昱.关怀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2,39(12):78-81.
[2]冯晓丽,陆晨曦.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4):112-115.
[3]周静怡,崔志鸿.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31(15):55-57.
[4]蒋可心,魏世刚.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暖课堂”构建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3,22(6):93-96.
[5]孙雅琪,刘俊彬.小学语文教师情感角色转型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0):90-92.
[6]梁梦涵,郝玉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功能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1,30(7):49-52.
课题: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关怀教育视角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XC/2024/28)的研究成果